首頁 社會 正文

黑龍江黑河市新鄂鄉:黨建引領團結進步 共建共享繁榮發展

2023-12-04 17:08 中國發展網
城鄉結合 特色產業 協調發展

摘要:新鄂鄉確定充分激發城鄉協調發展的活力,就是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桿。

中國發展網訊  乘鄉村振興好東風,做庭院經濟新農民。近年來,新鄂鄉堅持以黨建引領,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全鄉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團結帶領各民族兄弟姊妹心手相牽,因地制宜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少數民族鄉特色建設,繪就民族團結鄉村振興幸福景。

11

(攝影:孫謙)

堅持規劃引領,吹響產業富村“前奏曲”。鄉村聯動謀劃全局,發揮黨組織火車頭作用。鄉村振興,發展產業是關鍵。新鄂鄉黨委、政府“因村制宜、分類指導”,與各村黨支部實地了解各民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情況,尋找域經濟發展的路子,召開黨建聯席會議、黨小組會等,通過“線上+線下”“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幫助村黨支部理清了創建思路,確定以著力打造新鄂村民族旅游、浦洛口子村藥材種植、新華村農產品加工、新春村畜牧養殖、新民村生態經濟的“一村一品”為發展方向,指導各村黨組織扎實推進“一村一品”項目。建立保障優化推進,打造結對共建促發展模式。注重發揮“前沿作戰部”作用,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鄉黨委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統籌能力,建立鄉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四個一”制度辦法,采取一戶帶多戶、一片帶一組、一組帶一村。群眾中來、群眾中去,堅持心系人民更問計人民,開展種植技術指導,助力農民增收致富,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探索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優質高效的鄉村產業體系。持續把做強農村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支撐,美了村莊、富了群眾,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培育多型經濟,唱響特色種植“交響曲”。做好“方寸之地”文章,發展“黨建+特色種植”。鄉黨委積極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大力發展微菜園、微果園、微藥園、微養殖園等,助力“黨建+庭院經濟”發展。浦洛口子村黨支部大力發展庭院中草藥種植,盤活農戶房前屋后及院落閑散空間資源,帶動15戶村民在小菜園種滿了寒地雪菊、元術、白鮮皮、金蓮花等中草藥材。村內種植面積20余畝,待中草藥成根、晾曬之后可為每戶帶來1000余元收益。堅持“共同富裕”理念,助力“黨建+志愿幫扶”。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鄂村黨支部書記張煥鵬帶領村黨支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大力發展黑木耳庭院種植產業。新鄂村黨支部出臺優惠政策、每包菌袋補貼1元錢,今年帶動103戶村民種植木耳袋2萬袋。預計產值達到10.3萬元,每戶增收3000元到5000元。村黨支部黨員自發成立黨員突擊隊,積極開展志愿幫扶,協助困難群眾搬運、打孔、擺放木耳菌棒,悉心指導農戶做好日常管護工作,提升黑木耳效益,真情助農增收。

提質畜牧養殖,奏響強村富民“進行曲” 。支部引領,養殖產業提質增效。新鄂鄉黨委積極謀劃,依托各村黨支部已有養殖基礎和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養殖業規?;l展水平,促進鄉域經濟穩定發展。新春村以支部引領壯大養牛產業,全力打造“畜牧養殖示范村”,村內現有養牛戶28戶,生牛476余頭,人均增收約1.5萬元。踴躍出越來越多的“致富帶頭人”繼續引領一方百姓增收致富。三級聯動,拓寬脫貧戶增收渠道。今年,新華村黨支部與駐村工作隊為村內14戶脫貧戶捐贈280只鵝雛,為新華村脫貧戶每戶增收約1600余元。一位脫貧老人接過鵝雛時激動地說:“感謝村支部和駐村工作隊對我們的幫助,帶動我們增收致富,相信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新鄂鄉新華村“養馬大戶”孫大戰,從最初只有兩匹馬,到現如今存欄七八十匹、年出欄20到30余匹,每年都盈利超過20萬元,成為新鄂鄉發展養殖業的代表人物。

傳承多元文化,奏響民族團結“協奏曲”。文旅融合,煥發民族團結新鮮活力。近年來,新鄂鄉黨委鑄牢民族團結共同體意識,以弘揚民族特色文化帶動產業發展為主線,大力發展鄂倫春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穩步推進遜克縣鄂倫春族文旅風情園基礎設施建設、“593工程”項目建設,依托非遺傳承博物館、新鄂旅游度假村、“古倫木沓節”節日活動,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發展,打造了民俗風情旅游品牌。非遺傳承,共話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在非遺傳承人的帶動下,大力發展電商直播,在激活資源驅動力和文化影響力,增加村集體經濟的同時,為鄂倫春族非遺傳承發展注入經濟活水。開設民族服飾制作、鄂倫春剪紙技藝培訓13次參與人數270人次,組織鄂倫春非遺傳承人先后多次參加省、市民族文化展出活動15次,發展鄂倫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2人。2022年,陳玥被評為省級非遺項目鄂倫春族剪紙傳承人。

22

(攝影:孫謙)

依托好風景,發展新經濟。新鄂鄉確定充分激發城鄉協調發展的活力,就是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杠桿,繼續堅持思維創新、方式創新和路徑創新相結合,通過黨建驅動讓各村特色產業扎根于“土”,彰顯于“特”,形成于“產”,深入打造“一村一品”,選樹典型、以點帶面,推動新鄂鄉特色產業點上開花、線上結果、面上推進。加強與各民族的交流交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創美好未來。(張佳慶 劉勛 孫明琪)

責任編輯:郭丁源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