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年度會議在香港大學舉辦

2024-11-14 10:05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青年科學家 基金項目 香港大學 技術創新 創業孵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31日,作為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之一,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2024年度會議在香港大學隆重舉行。

本屆會議由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香港大學與香港科學院聯合支持舉辦,邀請12位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印度2024年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研究員齊聚一堂,鼓勵他們發揮各自的科研潛力,表彰他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通過設立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四大專場,12位青年科學家分享各自極具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展現亞洲青年科學家的科研活力與個人風采。同時,150名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不同城市的青年科學家、企業家、投資者、商界領袖和教育工作者參與,推動跨學科對話與創新探討。

圖片1

亞洲青年科學家領航,探索并展現科研未來的變革愿景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機械工程系教授尹曉波在開幕致辭中對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以及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年度會議的舉辦表示祝賀。他指出,香港大學是求知欲的燈塔,激發學生求知和創新的熱情。在香港大學,我們不斷培育人才,鼓勵研究和創新,并鼓勵跨學科合作。我們很榮幸舉辦這次會議,展示我們培育和支持新興人才的承諾。我們也非常樂于見證這樣一場充滿智慧與激情的,致力于科學技術進步的盛會。“愿這一天充滿啟發性的討論,能夠成為科學靈感的源泉、創新思考的催化劑,并成功助推未來的合作。讓我們擁抱未來的機遇,努力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他表示。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指導委員會主席吳虹在開幕儀式中表示:“2024年,我有幸見證了AYSF項目的成長。在提名階段,我們與亞洲更多的頂尖大學進行了合作,提名數量與過往相比增加了67%,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科學家的提名較2023年增長了3倍。此外,今年首次增加了交叉學科研究的評選方向,我們很高興有三位研究員入選本類別,突出交叉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學科的研究。我非常感謝17位評選委員會成員在維護最高科學標準方面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們也誠摯地歡迎12位杰出青年科學家成為2024年度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的研究員。”

新星閃耀,聚焦生命、物質、數學、計算機前沿課題

在生命科學專場中,植物-人類界面研究所首任所長,美國東北大學化學、化學生物學和生物工程學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指導委員會委員翁經科致歡迎詞,介紹該學科研究員韓夢迪、吝易、吳畏、鄭雙佳的學術背景與科研經歷,并對Vishva Mitra DIXIT博士、Shigetazu Nagata教授、邵峰教授、吳虹教授、Florent Ginhoux教授、Hee-Sup Shin教授在評審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生命科學研究員韓夢迪,以《軟性可變形生物電子學》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介紹了一系列具有先進傳感能力的柔軟、可變形的生物電子器件。重點闡述用于觸覺傳感的可變形三維結構,以及用于無線傳感的可變形磁性生物電子器件。韓夢迪指出,這些柔軟、可變形的生物電子器件可以作為臨床診斷和生物學基礎研究的有力工具,在未來有望助推新的數字生物標志物的挖掘。

清華大學副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生命科學研究員吝易,以《生物學中的相分離》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指出,相分離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相分離的研究是一個高度跨學科的領域,它連接了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領域。又由于異常相分離與衰老或各種疾病,特別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因此未來我們對于相分離的機制、功能和與疾病相關的研究將極大地加深我們對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機制的理解,有望為相關疾病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吝易與團隊的研究旨在從多個層面探索相分離,包括揭示驅動相分離的分子基礎和分子機制,以及理解相分離在生物學中的功能,特別是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他們的研究尤其關注動態相分離如何與活躍的生物過程相關,以及它可能如何促進細胞活動,如高階染色質組織、基因表達和信號傳導簇的組裝等。

新加坡A*STAR免疫學網絡(SIgN)首席研究員,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生命科學研究員吳畏,以《擴展新抗原空間以治療低腫瘤突變負荷的癌癥》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表示,含有腫瘤特異性突變的新抗原在個性化免疫療法中備受青睞,特別是通過治療性疫苗接種和收養T細胞轉移。然而,低腫瘤突變負擔(TMB)癌癥的定義是其蛋白質編碼差異較少,這使得在這些策略中難以利用。吳畏指出,除了改進抗原肽檢測和對抗原處理及呈遞途徑的基礎理解外,其與團隊還利用癌癥特異性RNA編輯和非典型翻譯來擴展新抗原的范圍。該研究的目標是為包括基因組水平突變最小的癌癥在內的廣泛患者群體提供基于抗原的免疫療法。

上海交通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生命科學研究員鄭雙佳,以《智能藥物發現的實際應用》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指出,典型的藥物發現范式是一個繁瑣的過程,需耗費大量人工努力并高度依賴專家直覺。人工智能(AI)已開始改變這一過程,并有望將藥物發現從依賴直覺轉變為依賴信息。在分享中,鄭雙佳描述了其與團隊在真實藥物發現中擴展深度表征學習適用性和范圍的努力,概述了他們在分子表征學習方面的方法,其中,他們設計了多種算法工具,以有效捕捉蛋白質與化學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方法全面建模了蛋白質與配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和動態行為。演講中,鄭雙佳展示了這些模型如何推動現實世界的藥物開發,并發現數十種在多個具有挑戰性的藥物發現場景中具有顯著效力的分子候選物。

在物質科學專場研討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物質科學學科委員會主席馬大為在歡迎詞中介紹了該學科研究員Mahipal Ganji、Jiheong Kang、冷凱、傅凱駿的學術背景與科研經歷,并對評選委員會成員丁洪教授、翁紅明教授以及Hiroshi Yamamoto教授在評審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印度科學理工學院,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物質科學研究員Mahipal Ganji,以《使用單分子方法解析基因組結構》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展示了單分子成像和超分辨率顯微鏡數據,以揭示DNA壓縮和保護的機制。Mahipal Ganji指出,我們的基因組通過層級化方式壓縮了多個數量級,以適應細胞中的狹小空間。因此,基因組的三維特定結構在多種細胞過程中特別關鍵。

首爾大學副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物質科學研究員Jiheong Kang,以《超分子化學對軟材料科學的影響》為題進行主旨演講,探討超分子化學在推動軟材料科學發展中的作用。Jiheong Kang認為,實現長程組裝對最大化納米材料和聚合物在復合結構中的性能至關重要。為此,他介紹了其與研究小組在聚合物基體內納米材料的組裝方面,以及不久前開發的一種用于液態金屬滴在聚合物中聲學組裝的技術,并解釋了其基本機制及潛在影響。

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物質科學研究員冷凱,以《分子厚度2D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結構、性質和器件應用》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指出,二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 (OIHPs) 是具有獨特性質的功能材料。OIHPs的化學成分可以很容易地調節,這鼓勵著研究人員設計出具有多樣化性質的新晶體。她介紹了分子薄層 2D OIHPs 研究的最新進展,尤其是其在光電探測器、場效應晶體管 (FETs) 和電荷-自旋轉換器等器件方面的研究。冷凱表示,針對2D OIHPs 表面原子結構表征的挑戰難題,其與團隊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 和 Qplus 原子力顯微鏡 (AFM) 直接可視化觀看到2D OIHPs 表面八面體傾斜,觀察到的表面增強的八面體傾斜與其激子和自旋性質相關。在新鈣鈦礦材料的設計方面,其與團隊發明了一類新的分子厚度2D全有機鈣鈦礦,在薄膜晶體管柵極介電材料應用方面顯示出巨大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物質科學研究員傅凱駿,以《固體中電子的糾纏與局域性》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指出,從基本電子設備到半導體裝置,人類已經掌握了透過操控電子以處理信息的重要技術。然而,隨著我們不停地縮小電子元件的尺寸,電子的其他特性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傅凱駿表示,在固體材料之中,電子可能會失去其個體性,而它們的集體行為則導致一系列從磁性到超導性等引人入勝的現象。他探討了其與團隊在“糾纏”和“局部性”方面的電子特性探索,闡述了其在理解、預測乃至設計電子材料的物理特性方面的進展。

在數學專場研討會中,京都大學數理科學研究所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數學學科委員會主席Kaoru Ono在致辭中介紹了該學科研究員Kento Fujita、李文俊的學術背景與科研經歷,并對評選委員會成員Jong Hae Keum教授,以及田剛教授在評審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大阪大學副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員 Kento Fujita,以《法諾曼形狀的K-穩定性簡介》為題進行主旨演講。Kento Fujita的研究領域是代數幾何,主要聚焦于代數簇,并尤其對某些具有“正曲率”的代數簇感興趣,它們被稱為Fano流形。Kento Fujita介紹了Fano流形K-穩定性的歷史,以及其在新研究的發現,即K-穩定性與存在“良好度量”——即凱勒-愛因斯坦度量——是等價的。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員李文俊,以《偏微分方程與幾何》為題進行主旨演講。李文俊指出,在幾何學中,對流形的分類常常涉及確定最規范的度量,這一過程通常需要解一個偏微分方程。由漢密爾頓開創的里奇流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通過動態演化度量來揭示最優配置。這種技術在解決龐加萊猜想、可微球面定理以及各種其他幾何化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演講中,李文俊探討了里奇流在完全非緊致流形上的應用,尤其是它在研究丘成桐的流形均勻化猜想、漢密爾頓-洛特捏合猜想以及凱勒里奇流在緊致流形上的特性。

在計算機科學專場研討會中,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以及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4計算機科學學科委員會主席鄭光廷現場致辭,介紹了該學科研究員劉子緯、黃高的學術背景與科研經歷,并對評選委員會成員Katsushi Ikeuchi教授,以及Vijaykrishnan Narayanan教授在評審過程中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員劉子緯,以《基礎模型的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題,線上進行科學分享。他表示,當前,數字內容產業處于高速發展期,技術體系逐漸成熟,應用場景愈發豐富。其中,生成式AI是數字內容生成的基石,它實現了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無需專家知識來創建屬于自己的虛擬現實。而多模態大模型的涌現也為生成式AI帶來了巨大的助益與機會。劉子緯介紹了其與團隊在融合神經渲染與多模態大模型方向的基礎創新,并從“人-物-景”三位一體體系來介紹他們在2D、3D以及4D內容生成應用的探索與進展。

清華大學副教授,2024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員黃高,以《動態神經網絡中的高效深度學習》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表示,計算機視覺中的深度學習模型,如卷積神經網絡(CNNs)和視覺變換器(Vision Transformers),主要是靜態的;一旦訓練完成,它們的計算圖保持固定。因此,這些模型對不同樣本和各個像素或幀分配相同的計算資源,導致顯著的計算冗余。黃高介紹了一類動態神經網絡,它們能夠在不同樣本之間不均勻地分配計算,并根據每個輸入自適應地調整處理的空間和時間。對于流行的圖像和視頻識別任務,動態神經網絡的推理速度可以加快一個數量級。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Asian Young Scientist Fellowship)于2022年由未來科學大獎的創始成員發起,是一項由民間公益力量支持的亞洲地區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旨在鼓勵和支持亞洲青年科學家進行具有創意和變革性的科學研究,助他們的科研生涯的成長,并創建一個促進探索性思維、跨學科合作,以及國際交流和指導的社群。

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與香港大學合作,通過共同舉辦網上研討會、年度會議等系列活動,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創業孵化和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并通過研究和人才培養,推動創新和創業。2024年8月,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正式發布了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領域的12位2024年度研究員名單。他們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地,他們憑借卓越的科研成就、非凡的創造力脫穎而出,充分展現出了強大的科研潛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增加了交叉學科研究的評選方向,并且產生了交叉學科的創新性研究代表。

責任編輯:潘曉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