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報告: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勿忘“初心”
摘要: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初心”,在于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然而,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過程也不總是一帆風順。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9月9日,普華永道在第22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上,發布《區域性銀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制勝之道:數字化轉型》報告。
作為區域性銀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制勝之道系列研究成果的開篇,本《報告》針對區域性銀行在增長動能、盈利模式、資產質量、客戶經營和精益管理等五大方面的痛點,提出制勝之道。該系列未來還將圍繞并購重組、生態、戰略布局、組織轉型等領域展開深入研究并發布洞察。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度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優化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新發展格局下促進內循環和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區域性銀行在資產規模上雖然不到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三分之一,但在數量上占了八成以上,且屬地經營特征鮮明,在支持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字化轉型作為重要手段之一,將為區域性銀行賦能,助力實現戰略塑造、業務發展和管理提升,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報告》指出,區域性銀行存在增長動能、盈利模式、資產質量、客戶經營和精益管理等五大方面的挑戰。普華永道思略特中國金融服務行業主管合伙人張挺表示:“區域性銀行必須重新思考戰略方向和發展路徑,抓住區域協調發展、ESG、數字化、產業升級、行業重組等新機遇,深入進行商業模式變革,構建差異化核心競爭力,打造穿越周期波動的護城河。”
挑戰應對之道
《報告》指出,數字化轉型將給區域性銀行帶來精益業務第一曲線、加速業務第二曲線、打開三維延展空間的三大價值主張。
數字化轉型的三大價值主張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表示:“數字化轉型不只是建系統,轉型也無法一鍵復制,而是自上而下,差異化、針對性、特色化的商業模式升級。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普遍面臨定位不清、回報不彰、能力不足三大挑戰,為解決這些轉型難點,普華永道在《報告》中提出1+5+N的‘工’字形數字化轉型模型,協助區域性銀行通過該模型實現降本增效,提升客戶體驗,并改變現有業務模式,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造新的產品和服務,通過打造核心能力賦能新商業模式,通過新商業模式反哺提高核心競爭力。”
“工”字在美學上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結構。頂部一橫是數字化頂層設計,通過評估區域性銀行當前的數字化能力,明確愿景目標,而后建立實施路徑、推進體系并匹配資源投入。底部的一橫則是五大數字化能力的建設,包括技術、數據、人才、文化和敏捷性。中間則是在各類數字化能力的加持下,實現的具體業務模式與場景的突破。
普華永道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工字”模型
區域性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初心”,在于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然而,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過程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結合對國內頭部銀行數字化轉型之路的分析與思考,普華永道將數字化轉型實施的經驗總結為六大要義、三項重點工作和三步走路徑。
六大要義包括規劃先行、業務引領、數據為王、科技賦能、機制保障和試點分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包括融合、創新與塑能。三步走路徑則是規劃試點、全面轉型和建立長期優勢。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