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指數2022”發布,2021年中關村創新引領指數快速上升
摘要:“中關村指數2022”研究結果顯示,中關村指數穩步提升,2021年達到287.8,較上年提升36.5,是2013年基期的2.9倍。
中國發展網訊 2022年12月21日,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在京發布“中關村指數2022”。
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連續15年開展中關村指數研究,今年是第11年向社會發布中關村指數報告。中關村指數客觀、全面評價中關村示范區的創新發展,被譽為中國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中關村指數”包含創新引領、雙創生態、高質量發展、開放協同、宜居宜業5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35個三級指標,直觀有效刻畫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新動態、新特點、新趨勢。
2022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關村進入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快車道的關鍵之年。中關村示范區始終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強化使命擔當,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核心任務,全力推動深層次改革、高水平創新、高質量發展,綜合實力位居國家級高新區首位,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邁出堅實步伐。“中關村指數2022”研究結果顯示,中關村指數穩步提升,2021年達到287.8,較上年提升36.5,是2013年基期的2.9倍。在中關村指數2022五個一級指數中,創新引領指數快速上升,為347.3;雙創生態指數提升明顯,為453.0;開放協同指數和高質量發展指數均較快增長,分別達270.2、246.4;宜居宜業指數相對平穩,為122.1。具體呈現以下五個特征:
圖片1
圖1 中關村指數及五個一級指數
一、持續強化創新引領,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
示范區堅持“四個面向”,以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使命,聚焦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涌現一批引領性原創成果,科技創新能級明顯提升。2021年,創新引領指數快速上升,達347.3,較上年提高45.7。其中,創新產出指數達347.9,較上年提升57.6;創新投入指數達346.7,較上年提升33.7。
圖 2 中關村創新引領指數
戰略科技力量發展壯大。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3家國家實驗室全部實現入軌運行;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發機構加大前沿領域和關鍵技術的前瞻布局。有17所大學與科研機構入選全球自然指數TOP500,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其中3家機構入選全球TOP10。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53人次,占全國的27%。19位青年科學家上榜2022年“科學探索獎”,占全國的近四成。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凸顯。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示范區企業在面臨較大經營壓力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較高研發投入。2021年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投入4600.2億元,同比增長21.5%;研發投入強度5.5%,近四成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20%。研發人員97.8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34.3%,比上年提升3.2個百分點。83家企業入選歐盟“2021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其中有4家企業躋身全球TOP 100強。創新產出成果豐碩,2021年示范區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突破18萬件,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3.9萬件,同比增長40.9%,占全市企業整體的近八成;每萬名從業人員當年發明專利授權量138件,較上年提高41.8件/萬人。高質量專利持續涌現,企業獲得“2022年度中國專利金獎”7項,約占全國的1/4,位居全國首位。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8189件,同比增長32.2%,4家企業躋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1年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TOP100”;中關村企業和產業聯盟主導創制發布國際標準605項,較上年增加100項。
涌現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示范區在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技術領域涌現全球首個量子并行處理框架QUDIO、世界首個無需光頻異地傳輸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全球首個數字PCR新冠檢測產品等一批重磅原創成果。企業斬獲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頂級會議CVPR 2021 中的AutoNUE2021挑戰賽、L2ID2021挑戰賽等多項世界冠軍,斬獲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ICCV 2021中的Urban3D 挑戰賽世界冠軍。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超高場人體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導磁體、核酸檢測關鍵酶原料、新型微機電系統芯片等一批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實現進口替代或填補國內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在支撐科技抗疫、科技冬奧等國家重大需求方面,“超高速4K軌道攝像機系統”、冬奧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睿圖-睿思”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應用,國內唯一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藥物通過國家應急審批上市。
融通創新格局加快形成。圍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氫能等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攻關模式。示范區科技領軍企業牽頭聯合12家上下游企業、8家高校院所等20家創新主體組建全國首家3C智能制造聯合體,將突破領域內軟性部件組裝等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體系,填補國內3C行業智能產線“平臺+模塊”智能化核心裝備等領域空白。中關村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清華等高校院所組建全氫能聯合體,致力打通氫能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全國第一家燃料電池商用車全棧式解決方案供應商。中關村企業聯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發布全球首個開源車路協同數據集,為自動駕駛提供前融合、特征級融合、后融合3個層面的決策支持,增加自動駕駛安全性。
二、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高質量發展成效突出
示范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引領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2021年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指數較快增長,為246.4,較上年提升33.4。其中創新經濟指數278.1,較上年提升44.2;質量效益指數214.7,較上年提升22.6。
圖 3 中關村高質量發展指數
經濟規模質量實現雙提升。2021年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達8.4萬億元,約占全國高新區整體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國高新區首位;總收入同比增長16.8%,增速高于全國高新區整體水平4.8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13397.2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3.3%,占比較上年提升1.8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8.3%。發展質效加快提升,2021年示范區勞動生產率47.0萬元/人,人均稅收11.1萬元/人,均實現20%以上快速增長。技術收入對園區收入增長貢獻進一步提高,技術收入20419.4億元,占總收入比重24.2%,占比較上年提升2.0個百分點,對總收入增長貢獻率達36.2%。
高精尖產業集群發展壯大。2021年示范區六大高新領域實現總收入7.1萬億元,同比增長19.8%,占示范區總收入的比重達83.7%。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雙發動機”作用凸顯。2021年電子信息領域實現總收入42936.5億元,同比增長22.2%,產業規模占示范區的50.9%,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生物醫藥領域在新冠疫苗和檢驗檢測試劑企業帶動下增長強勁,實現總收入4937.0億元,同比增速達82.4%,2021年有3個創新藥、7個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獲批上市。先進制造、新能源及節能、新材料、環境保護四大領域亮點紛呈,2021年先進制造領域總收入超9000億元,智能制造、機器人、智能汽車領域在全國形成引領優勢,如清瞳時代入選Startus Insights 2022年全球AGV行業最值得關注的科技創新型五大初創企業,天智航、石頭科技、極智嘉等13家企業入選《互聯網周刊》“2022中國科技機器人企業TOP50”,理想汽車、小馬智行、圖森未來等18家企業入選“2021年中國智能汽車企業100強”。
數字經濟引領優勢進一步凸顯。2021年示范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總收入3.2萬億元,同比增長22.3%。33家企業入選互聯網周刊“2022中國數字經濟100強”榜單。一是數字產業部分細分領域全球競爭優勢彰顯。人工智能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綜合實力位居全球前列,12家示范區企業躋身“2022年度全球AI研究”企業100強。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1/3。二是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以協同辦公、新零售、直播電商、數字人等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示范區聚集平臺經濟企業300余家,TO B端平臺型企業持續發力,5家企業入選“2022年工信部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數量全國領先。
優質企業群體不斷壯大。2021年,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8萬家,約占國家高新區整體的七分之一,居全國高新區首位。示范區年收入超億元企業4106家,較上年增加115家。上市企業457家,較上年增加51家。世界一流科技企業數量不斷增多,32家入選福布斯“2022年全球上市2000強”,較上年增加4家;8家企業入選Brand Finance發布的“2021全球科技品牌價值100強”。高成長創新主體不斷擴容增量,累計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8家,獨角獸企業102家。中小企業創新活力足,2021年登記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7705家,較上年增加近千家,其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是示范區整體的4倍。
三、著力提升創新創業生態,創業活力持續迸發
示范區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圍繞研發創新、轉化孵化等創新鏈關鍵環節,持續優化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雙創服務體系,加快人才、資本、項目等高端創新要素匯聚,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2021年,雙創生態指數提升明顯,為453.0,較上年提升64.0。其中成果轉化與孵化指數增勢強勁,達到692.8,較上年提升118.9;創業活力指數穩步提升,達到213.1,較上年提升9.2。
圖 4 中關村雙創生態指數
高水平雙創人才加速匯聚。示范區持續推進人才特區建設,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打造適宜創新創業的多層次人才隊伍,人才結構持續優化。2021年示范區從業人員284.9萬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64.1%,較上年提升1.9個百分點。示范區有6人入選福布斯2022年“全球科技富豪榜單TOP100”,5人入選福布斯2022年“全球最佳創投人TOP100”。同時一批青年新銳人才脫穎而出,有4人入選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青年領袖”,占全國的1/3;3人入選福布斯“2022年全球30歲以下青年才俊”;13人入選財富2022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創業活動持續活躍。2021年示范區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8萬家,日均新設立科技型企業80家左右;發生股權投資案例1707起,披露投資金額近2400億元,占全國投資金額的22.5%。大企業系創業者、科學家、青年人才、連續創業者等硬核創業力量成為高質量創業主力軍,百度系、字節系等大企業系創業者超千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一流高校院所科研團隊所研發的項目在示范區落地轉化,形成與光科技、脈沖視覺、中科睿醫等一批新銳企業。士模微電子、神濟昌華、路凱智行等一批聚焦光電元器件、基因治療、自動駕駛等硬科技領域的初創企業獲得資本關注,成立不足一年即獲得千萬元以上投資。
集成化、專業化、國際化雙創服務體系持續升級。示范區打造覆蓋研發創新、項目發掘、孵化轉化、檢測認證等關鍵環節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雙創服務體系,擁有66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47個國家級眾創空間、51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232家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匯聚4000余家股權投資機構,管理資金規模超4萬億元。新設立北京重大疾病臨床樣本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關村AI新藥研發平臺等服務平臺,落地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和全國首個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試點項目,加速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精準治療等生物醫藥細分領域研究,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中關村技術交易服務平臺持續迭代升級,匯集近3000項技術交易項目、700余項國內外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提升全球化技術交易服務能力。
四、穩步推進內外聯動,開放協同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示范區依托北京“兩區”“三平臺”建設,高水平推進開放創新合作,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成為鏈接全球高端資源的重要節點。2021年,開放協同指數較快增長,達270.2,較上年提高39.3。其中,資源引入指數快速提升,達437.7,較上年提高65.1;國際拓展指數227.7,較上年提高47.1;區域協同指數145.2,較上年提高5.8。
圖 5 中關村開放協同指數
國際優質創新資源加速匯聚。示范區搭建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國際聯系,拓展國際資源對接渠道。高水平舉辦中關村論壇,吸引全球40余個國家及地區近400位外籍嘉賓參與,進一步增強示范區在全球的影響力。示范區集聚全球高端資源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示范區留學歸國和外籍從業人員6.6萬人,同比增長2.6%。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以來吸引外籍和海歸團隊430多家,9家新型研發機構引進海外科研人員306人。2021年示范區外商實際投資額442.0億美元,同比增長4倍以上。示范區擁有8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較上年增加9家;130余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在示范區設立分支機構,英國人工智能芯片知名獨角獸、美國開源云原生數據編排軟件開發商、新加坡云服務提供商等全球新銳科技企業在示范區設立中國總部;英國劍橋焊接研究所TWI、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非洲可持續能源研究院等國際機構落戶示范區。
企業國際化拓展能力穩步提升。示范區企業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拓展“走出去”路徑。2021年示范區出口總額3893.8億元,同比增長46.0%,占全市的63.6%,其中新冠疫苗、移動終端等產品出口增長強勁。企業海外投資增長加快,2021年企業境外直接投資額156.7億元,同比增長77.0%;企業發起海外并購案例30起,披露并購金額同比增長50.7%。上市企業海外收入1.6萬億元,同比增長35.9%,小米、京東方、三一重工等15家企業海外收入均超百億元。5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示范區企業積極探索離岸創新、跨境研發等新模式。2021年示范區企業委托境外機構開展的研發支出達13.0億元,同比增長16.0%。推想科技、加科思、中科創達、諾禾致源等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離岸孵化器,鋼研納克、東方雨虹、小米等與全球頂尖企業、海外頂尖高校院所開展研發合作項目,加速海外創新研發布局。
跨區域協同創新加快推進。示范區主動服務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良性循環。2021年示范區輸出技術交易合同59527項,技術合同成交額4540.3億元,同比增長7.8%,成交額規模約占全國八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其中,輸出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2800.5億元,同比增長14.9%。深度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截至2021年底,示范區企業累計在津冀地區設立分支機構9032家;以科技冬奧為契機聯合河北張家口推動冰雪與旅游、科技、裝備制造等產業深度融合,示范區企業實施河北赤城數字農業智慧園區綜合管理、天津濱海數字化車間運營管理等項目,有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強化與全國其他區域的雙向合作,思靈機器人、銀河航天等示范區企業在哈爾濱、合肥、湖北咸寧等地建立產業化基地,加強與南寧、銀川、拉薩等“一帶一路”節點城市對接,促進當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五、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高品質園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示范區緊抓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契機,圍繞創新創業服務,強化提升營商環境,打造新型園區形態,不斷優化宜居宜業環境。2021年,示范區宜居宜業指數為122.1,走勢較為平穩。其中,營商環境指數和生活品質指數分別為131.7、112.5。
圖 6 中關村宜居宜業指數
營商環境建設穩步推進。2021年北京啟動營商環境改革5.0版、發布全國首個營商環境五年規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設邁出新的步伐,被國務院列為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在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綜合排名中連續三年成績優異,“北京經驗”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并向全國推廣。示范區緊抓“兩區”建設和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契機,圍繞做強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要素、優化創新機制三個方面,深化改革創新,率先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報備即批準、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企業基礎研究支出加計扣除、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激勵分期納稅等一批改革措施落地。
高品質園區加快建設。圍繞城市品質和承載能力提升,持續加強生態文明、交通出行、居住環境等方面建設,國際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在全球知名管理咨詢機構科爾尼發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北京位居第6名。北京持續推進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在中關村壹號設立“人才E+”工作站、朝陽望京設立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等,截至目前已推動1.1萬套國際人才公寓、23所國際學校、8家國際醫院、18個外國人服務站點建設。示范區加快打造三生融合、城園一體的新型園區形態。中關村軟件園搭建的“園區大數據平臺3.0版”,集成實時感知、輔助決策、企業服務、優化治理等功能,成為數智園區的智慧中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明確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關村始終走在我國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前列,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十年來,中關村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從2012年不到千億提高到2021年的4600.2億元;研究開發費用占總收入比重從3.9%提高至5.5%;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以及累計創制國際標準數均翻了兩番多;企業擁有的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占比提升近15個百分點,留學歸國及外籍從業人員翻了一番多。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中關村園區總收入從2012年的2.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4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4.5%,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以上;技術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13.6%提高到2021年的24.2%,全員勞動生產率、地均產出均翻了一番多;上市企業、收入億元以上企業等優質創新企業數量相對2012年均實現翻番增長。
中關村有責任有實力在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更好發揮主陣地作用,在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貢獻“中關村力量”。未來,中關村要從“國之大者”高度認識和推動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跑出創新“加速度”,在支撐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硬核引領作用。一是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高地建設,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企業主導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前沿顛覆技術突破,努力搶占全球創新制高點。二是建設世界高水平人才高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著力建立健全價值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和市場化人才引進留用機制,構建從戰略科學家到產業領軍人才、高技能專業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三是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型企業,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打造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四是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和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構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格局。五是持續深化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行先試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精準的改革舉措,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調動市場機制力量,打造最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辦公廳原巡視員胥和平研究員認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全球創新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全國高新區中樹立了一面旗幟。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我國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宏偉藍圖,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大戰略。中關村要當好新時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中做出更大貢獻。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趙弘研究員認為,中關村要前瞻性謀劃、系統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構筑科技引領、產業引領、生態引領和規則引領四大優勢,當好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從“中國的創新中心”走向“全球創新高地”。
責任編輯: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