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 推動煤電功能定位轉型

2022-12-29 14:46 中國發展網 白雪
可再生能源 電力低碳轉型 清潔能源

摘要:目前來看,中國在新能源系統的技術上跟發達國家相差不大,但在產業鏈上先進很多,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非常強。這意味著中國終于有一次機會可以站在世界技術的前沿并擁有全球市場,這是很激動人心的事情。在政府支持下,資本市場和全國上下同心一致,在新能源板塊發力,中國很可能有機會領先世界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 白雪

近日,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主辦的“‘雙碳’目標下電力低碳保供策略與政策研究系列研討會”在線上啟動。首期研討會的主題為“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煤電功能定位轉型”。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經濟專委會主任戴彥德、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會計師陳宗法等專家參會。

NRDC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電力低碳轉型絕非易事,需要兼顧低碳與保供,協同推進煤電的轉型退出和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特別是對存量規模巨大的煤電,當下的關鍵是要盡快明確不同階段煤電定位與價值,并建立相適應政策市場環境,使煤電積極轉向調節備用、兜底保供資源,在低碳轉型的同時,更好地為近中期的電力供應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服務。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會計師陳宗法提醒煤電行業不要低估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速度。他建議,對于傳統煤電,要轉變定位,以“清潔、?效、靈活、托底”為轉型?向,實施“嚴控增量、改造存量、有序減量”策略,具體走“煤電+”以及“嚴建、改造、延壽、減發、退岀”的路子。“十四五”期間,對煤電存量機組,要通過淘汰關停、容量替代、重組整合、“三改聯動”、應急備?,達到“低能耗、低排放、?能效”與“彈性出?”的要求,提?電?容量、靈活調節、清潔低碳等多維價值,并通過容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碳市場兌現,以對沖煤電利用小時下降、電能量收入減少的風險。同時,為消納新能源、能源保供提供支撐。

對于可再生能源,陳宗法表示,要保持戰略定力,全?跑出發展加速度。“十四五”期間,要以?質量躍升發展為主題,以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為重點,通過?規模、??例、?質量、市場化“四?發展”,??實施可再?能源替代?動,來?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發展方針也要進一步多元化,集中式與分布式、陸上與海上、就地消納與外送消納、單品種開發與多品種互補、單?場景與綜合場景、發電利?與?電利?多措并舉來推動可再生能源躍升發展。同時,要著力解決新能源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要求配套煤電儲能、用地用海限制、非技術成本增加、參與市場交易風險凸顯、新項目盈利能力下降等問題。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表示,碳達峰、碳中和與國家氣候變化目標相關。要實現“雙碳”目標,2030年以后特別是2035年以后,能源系統轉型尤其是電力系統轉型需要加速,因為電氣化大趨勢下電力系統是能源系統的核心,而風電和光伏將成為未來電力系統的主力。電力和工業需要在“十五五”初期碳達峰,否則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目標將面臨較大的挑戰。研究顯示,2030年前,能效提升對能源系統碳中和的貢獻占比可高達66%。為了實現“雙碳”目標,除了技術上需要創新外,還需要體制與機制創新,包括電力市場改革、碳市場發展以及碳市場與綠色電力市場協同,尤其是碳市場將會對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發揮較大的作用。

圍繞實現可再生能源與煤電協調發展的路徑這一議題,張希良表示,我國提出2030年風電和光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但是根據我們的計算,2030年風電和光伏需要達到18億千瓦才能真正滿足國家的新增的能源消費需求。在2025年和2030年,風電光伏還不能滿足能源需求,仍需要煤電來保證??稍偕茉淳哂蟹浅4蟮臐摿?,但是大比例的新能源占比也會造成較大的問題,需要發展容量市場、繼續推動市場化。過去可再生能源都是從供給側提供補貼等政策來驅動,將來應考慮如何激勵需求拉動可再生能源消費,例如推動綠電市場、碳市場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從而促進可再生能源更好的發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表示,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能源的要求,是既要保障有能源可用,又要低碳清潔,還要有價格競爭力。他強調,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并不等于有效容量,在現階段可再生能源需要火電來提供調峰備用。另外,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碳排放差異很大,碳減排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對稱的。收益無法確權,很難匹配。由于碳減排是有成本的,但是直接收益并不明確,所以國內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是那些二氧化碳排放比較多的地區和行業。如果按純排放領域,應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和大行業。但綜合來看,排放大省山西重要,北京同樣很重要。山西減排潛力比較大,但北京減排帶來的價值比較高。他認為電價調整是必要的。系統成本和電網成本等加在一起的時候,供電的成本就會上升。隨著供給側產業結構越來越清潔,需求側的價格承受能力越來越高,能夠更多承受比較高的轉型成本,能源價格沖擊沒有想象的那么大,要用好政策工具,匹配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價格政策和機制。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經濟專委會主任戴彥德表示,全球碳中和勢不可擋,機會難得,應當放眼未來,把握大勢,順應大勢,搶得碳中的科技先機。整體來看,碳中和是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我國應當堅定強國、美麗中國、碳中和三個目標并舉,謀劃能源的發展。在近期,應當以安全保供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為目標,謀劃布局煤電項目;中期應當依靠儲能技術與電網技術的發展,減少對煤電項目的依賴;遠期,煤電應當CCS+CCUS下脫碳運行;在長期,應當依靠新一代受控核聚變技術,退出能源市場。

論及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和煤電定位功能轉型相應的政策保障,戴彥德表示,2060年前實現碳中目標,需要把能源經濟效率在現在的基礎上提升三倍,并顛倒現在的能源結構,把化石能源從85%降至15%,非化石能源從15%提升至85%,并實施去煤、去油等重大戰略。實現碳中和目標,需目標引領,政策保障,創新驅動,并立即行動,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建設。實現碳中和目標急不得,但更是等不得。這期間,就需要智庫深化研究,系統研究,拿出方案,提出建議。

談及電力體制改革時,戴彥德表示,要保證公用事業部門維持行業基本的利潤率,防止煤電部門出現大幅度虧損,促進行業有序、健康地轉型發展。談及碳中和的路徑時,戴彥德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但提高能效是關鍵;轉變經濟方式是前提,提高民眾的意識是基礎。希望全社會更加關注能效的提升和經濟的轉型發展。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中國的煤炭消費和煤電約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因此煤電轉型和煤電退出問題必須由中國來解決。煤電應當成為碳中和的助力,為碳中和保駕護航。煤電經過改造是很靈活的,同時可以為可再生能源穩定提供服務和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保駕護航。

煤電在長期最終是要退出的,這就要求清潔能源增長速度能夠跟上能源電力需求的步伐。短缺是最大的能源安全問題,因此必須要重視清潔能源增長速度與化石能源退出的協調問題,能源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是核心。

目前來看,中國在新能源系統的技術上跟發達國家相差不大,但在產業鏈上先進很多,全產業鏈的競爭力非常強。這意味著中國終于有一次機會可以站在世界技術的前沿并擁有全球市場,這是很激動人心的事情。在政府支持下,資本市場和全國上下同心一致,在新能源板塊發力,中國很可能有機會領先世界發展。

責任編輯:白雪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