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電梯:數字化是電梯產品和服務的轉型方向
深耕中國電梯市場近30年的全程參與者和見證者對行業發展有著敏銳洞察
摘要: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工程總部總經理徐俊杰表示,日立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中國是日立電梯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春節剛過,徐俊杰就開始赴北京等地密集出差。他是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工程總部總經理,也是日立電梯深耕中國市場近30年的全程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告訴本報記者,兔年首個工作日,多地以召開“新春第一會”等形式發出“動員令”,提振經濟,日立電梯始終關注國家宏觀政策和各地基礎設施建設,并努力抓住發展機會,在這個春天一刻也不能耽誤。
“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徐俊杰分析,我國的電梯整機和配件產銷量均居全球首位,在過去幾年,這個世界最大的電梯生產和消費市場也在不斷調整變化,特別是新梯市場的頭部競爭漸趨白熱化。
據記者了解,電梯行業除了有日立電梯等老品牌,美的、中車、碧桂園等制造業和房地產領域的新軍也先后闖入。僅在浙江南潯,中小型電梯企業就有幾十家,電梯試驗塔如雨后春筍般豎立起來。
電梯和房地產兩個市場密切關聯。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房地產主要指標下滑,新梯需求總量大幅減少。徐俊杰認為,新梯市場需求增速將整體趨緩,就結構而言,城市群都市圈將成為新梯市場的區域主戰場。
作為是中國電梯行業的領跑者,日立電梯在保電梯近60萬臺,2022年銷售電梯12萬臺,在全國已投資5家整梯工廠、2家配件工廠、90余家分公司、1600余個保養站點。“通過個性化、精細化的內容去滿足市場的需求。”徐俊杰熟稔電梯市場,對行業發展有著深刻理解,他說日立電梯除了深耕新裝電梯這個重要的“增量市場”,也全力滿足加速釋放的社區微改造、老舊電梯拆舊換新、舊樓加裝電梯、電梯維保服務等“存量市場”需求。
早在2005年,日立電梯就在全國推進舊樓加裝電梯服務,已累計為超過2萬棟老舊住宅提供了整體加裝解決方案。近年來,老舊電梯拆舊換新的業務量增長更快,日立電梯該部分的業務量已經超過了舊樓加裝。在徐俊杰看來,我國約有1000萬臺的在用電梯,保有量占全球的40%,大量運行20年以上的電梯陸續進入更換期,由此創造巨大的存量市場。他告訴本報記者,依據國家相關規定,拆舊換新不一定要沿用原有的電梯品牌,所以日立電梯面對的不僅有國內近百萬臺自身多年來生產的電梯,其他品牌的舊電梯更換也是日立的目標市場。
盡管日立電梯在中國每天運載乘客上億人次,但是普通乘客往往并不會留意自己搭乘的電梯品牌。這正如運行在廣州地標建筑周大福金融中心東塔的全球最高速電梯,速度達每秒21米,從1層到達440米高的95層只需要43秒,乘客并不會看到電梯品牌標識,但是電梯業內都知道它來自日立電梯,專程前來參觀這一超高層建筑垂直交通解決方案的專業人士也不少。而據記者了解,全國4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超過一半選擇日立電梯。
“高速電梯關系到樓內上萬人的日常樓宇交通安全,容不得一點差錯。”徐俊杰告訴記者,這部電梯的維護保養并非易事——東塔是超大型城市綜合體,樓內人員密集、流動頻率高;超高層建筑的電梯的速度、載重、提升高度均有所增加,為了增加安全系數,電梯的曳引主機更大,鋼絲繩數量更多,維保作業時間和檢查的項目隨之增加;電梯擁有更多精密的高性能裝置。對此,日立電梯用最高標準進行定制化的電梯維護保養,在日立云服務中心遠程支持的基礎上,配備了一系列定制式保養設備和維保服務專家,20多人的服務團隊24小時駐守在大廈,確保電梯運行安全。
在廣州地標建筑周大福金融中心23層的電梯機房,日立電梯的維保工程師正在用探傷儀檢測超高速電梯的鋼絲繩狀態。 記者崔立勇攝
徐俊杰表示,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是電梯產品的創新方向,也是電梯維護保養服務的重要轉型方向。日立電梯已經將數字化技術作為電梯質量安全監管不可或缺的精細化管理和決策工具。在2013年率先將電梯遠程遙監系統作為電梯標準功能進行配置,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整合EMES電梯保養系統、電梯服務支援系統等,對電梯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中,云服務中心全天候不間斷監測電梯運行狀況,對電梯運行的300多個數據進行分析,實現超過600項的電梯預診斷服務,電梯維保服務的響應效率由此提升50%以上,目前超過35萬臺日立電梯進入該平臺,居行業之首。
“電梯的運行狀態,不能僅靠維保人員主觀判斷,要依據監控數據客觀分析。”徐俊杰告訴本報記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0年發布相關意見,鼓勵電梯推進“按需保養”新模式,電梯保養從“重保養過程”向“重保養效果”轉變,日立電梯在數字技術的支撐下,根據電梯的實際運行頻率、部件之間的磨損程度等提供保養服務質量,將原有不甚科學的固定周期保養模式變為高效的精準模式。
徐俊杰表示,日立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中國是日立電梯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在中國的產業鏈布局,能在全國范圍內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同時我們也逐步將產品出口至東南亞和澳洲,輻射更多市場。中國區的發展是激發企業全球供應鏈活力的重要引擎。”他說。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