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綠色轉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勁動能

2024-03-09 21:26 中國發展網 甄敬怡
綠色轉型 “雙碳”目標 新質生產力

摘要:自中國于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每年的全國兩會上,綠色發展議題的熱度持續高漲,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中華大地上鋪開。如今,進入熱議“雙碳”的第四年,人們對綠色與發展的關系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更加深刻的理解。

自中國于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每年的全國兩會上,綠色發展議題的熱度持續高漲,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在中華大地上鋪開。如今,進入熱議“雙碳”的第四年,人們對綠色與發展的關系有了更加直觀的體會、更加深刻的理解。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新的表述下,有不變的底層邏輯,也有更切入本質的認識。今年的兩會時間里,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再度凝聚起對于綠色轉型發展的新共識。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深刻內涵?政、產、學基于自身的實踐認識出發,有著殊途同歸的理解。

“新質生產力整合了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實現了更高水平的生產力要素協同匹配,能夠顯著降低資源環境消耗。”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么新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先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交叉融合的深入,人類主要生產工具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其智慧化、環?;唾Y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遠超以往。“新質生產力改變了傳統過度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模式,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有利于經濟綠色增長和人類永續發展。”

“傳統的生產力發展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更先進的生產力一定具備高效、低耗、清潔的特點,所推動的產業發展方向應該是綠色、清潔、低碳的,注重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以及對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新質生產力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能減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新能源電池等戰略新興產業是塑造新質生產力的典范,廣大經營主體錨定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從引領鉛蓄電池產業綠色變革,到扎實推進新型高能電池戰略布局,天能一直積極探索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促進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張天任說。

“綠色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生產和增長方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看來,發展綠色生產力就是在堅持和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將新技術和新要素優化組合,從而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安吉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樣板。“安吉的特色優勢在于全域美麗和綠色發展,近幾年,我們以‘好風景里布局新經濟’為導向,面向未來產業,高質量招引新經濟項目。”汪玉成向本報記者介紹。如今,安吉已成功實現新經濟產業在綠水青山間“落地見人”“上市見效”。

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最終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離開綠色環保的發展,既不符合新發展理念,也不屬于新質生產力,更談不上高質量。”么新進一步談到,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關鍵是提高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綠色發展則注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如果離開綠色發展,經濟發展就會因缺少源頭活水而失去活力。因此,我們越是發展,越要綠色,通過生態前置、綠色先行和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形成更高水平新供給新需求

綠色低碳轉型正在催生生產和消費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3000萬輛,出口大約500萬輛,首次超過日本躋身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我國“新三樣”出口已經超過1萬億,有望成為中國制造“新名片”。

“基于新質生產力將形成更高水平的新供給和新需求,能夠提供更多高環保性的產品和服務。”么新為本報記者舉例,比如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為代表的“新三樣”正在為交通、能源等行業提供綠色低碳產品,既帶動了經濟增長,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還比如近期持續火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在文本、代碼、圖像、音視頻等方面的理解與生成取得突破,能夠快速生成新的產品、服務和業務流程,其工作效率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已遠超傳統方式。”么新說。

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綠色低碳消費是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增長點。今年,如何全面激發消費潛能,進一步釋放消費活力,也是一個重要命題。當前,還需加快消費轉型,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以新需求牽引和激發新供給,有序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撬動生產力躍升。”么新表示,“同時,要加快推動新一輪消費品以舊換新,更好滿足和創造有效需求。”這需要產供銷、上下游、政企民、線上線下協同聯動、綜合施策推動汽車、家電等傳統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打通以舊換新的難點堵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更好地滿足消費品換新、升級的需要;推動大規模回收循環利用,加強“換新+回收”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

“當前,綠色消費領域發展存在制約因素,例如,市場管理不規范、綠色產品供給動力不足等。”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麗巖看來,在綠色消費市場中,要想達成綠色低碳商品或服務的供需平衡,還要發揮好綠色供需機制、綠色競爭機制和綠色發展價格機制作用,實現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優化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工具箱

同往年一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依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保持了高度重視。報告對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的完善提出明確的要求。今年兩會,在眾多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中,也對如何優化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工具箱提出更多思考、賦予更多期待。

報告中,“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等表述引起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主席楊智的關注。2023年湖北碳市場累計成交量3.9億噸、占全國的42.7%,成績亮眼。“隨著‘雙碳’工作的持續推進,碳交易市場作為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重要市場化手段之一,其發展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發展速度也將加快。”楊智對本報記者表示,借助于在武漢設立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湖北發揮試點政策創新優勢,推動全國和區域碳市場聯動。此次兩會,他提議加快推進全國性碳市場體系建設,“中國碳市場采用‘雙城’模式,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武漢,交易系統落地上海。除了登記系統、交易系統外,清算平臺也是全國碳市場的另一大功能平臺,是保證碳排放權交易能夠順利履約、交割的重要保障。”他建議加快推進碳清算所組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平臺功能,更好服務全國性碳市場體系建設。

“綠色產業覆蓋面廣,但從現階段來說,支撐其發展的體系還不夠完善。另外,綠色專利成果轉化運用仍然存在制度性障礙,財政、金融激勵力度不夠。”經過走訪調研,汪玉成發現發展綠色生產力還存在不少難點。為此,此次兩會他建議,以浙江為試點打造綠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試驗示范區,探索綠色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管理新模式,并依托建立在安吉的浙江綠色知識產權推廣中心,引入全國優質資源,聯建一批轉化運用合作平臺,促進綠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合理流動。同時,他還建議打造綠色產業創新生態,圍繞產業鏈、供應鏈,持續優化招商政策,加大對早期項目、實務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綠色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助推產業發展。

綠色人才是最具能動性的生產要素,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智力支撐。履職以來通過深入企業走訪調研,張天任發現,企業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還存在一些共性需求與難點,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人才短缺也是企業在探索新型生產力時常遇到的問題。新型生產力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支撐,但在某些領域,高素質人才的供給不足。”張天任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建議,加快新型技術工人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人才政策的導向作用。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甄敬怡)

責任編輯:甄敬怡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