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中圣科技:提“質”步穩 上“新”有道

2024-04-12 11:46 中國發展網 陳菲
中圣科技 新質生產力

摘要:中圣科技以堅定的實業報國理念和鏗鏘有力的步伐探索著高質量發展之路。

656486340

中圣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外景

陳菲

中國發展網記者 成靜

在中圣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里,“達致中和,道承圣業”這8個隸書墨字,既凝聚著中圣科技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傳遞著其“在追求真理和諧中獲得成功,在創建學習型企業時不斷成長”的精神內涵。秉持著這一信念,中圣科技以堅定的實業報國理念和鏗鏘有力的步伐探索著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化工人的視野里,冷熱交換裝備的傳熱性能直接影響到整個化工單元的能耗。中圣科技的創始人郭宏新則將傳熱設備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依托高效傳熱技術,該公司形成一系列的核心技術及成套裝備。從化工園區絕熱管道的“棉拖鞋”,到解決青藏鐵路凍土區路基變形難題的“熱棒”,中圣科技將傳熱技術應用到了超越業界想象的眾多場景之中。

中圣科技董事長郭宏新在觀察熱棒實驗數據

  傳熱+高效: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而創新

世紀80年代,在昔日南京化工學院的熱管實驗室里,郭宏新開啟了與熱管為伴的探索之旅。

“熱管技術最早是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為解決航天器面向太陽和背向太陽的溫差問題,國際上開始對熱管進行研究。”郭宏新介紹說,人造衛星等航天器在宇宙空間中內外溫差超過160℃,極易造成材料形變導致開裂,科學家在航天器的外層制作了一個負壓含有液體的空腔薄壁,也就是熱管,將向陽面的熱量迅速傳遞到背陽面,成功解決了這一棘手難題。

熱管技術的原理看似簡單,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卻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當時,我們利用熱管技術幫助學校周邊的不少鄉鎮企業實現了節能降耗、增產增效。”郭宏新說,每逢休息日,他便化身“星期日工程師”,初步嘗試用技術創新幫助社會解決問題。

當時,國內熱管技術的應用尚不普及,尤其是高效傳熱的技術和產品都被國外公司所壟斷。“自己的技術還是要自己轉化,才能完全發揮創新的意義和價值。”這一想法在郭宏新心頭生根,萌發了走出“象牙塔”的決心,創辦科技型企業,深耕高效傳熱技術,最終碩果累累,創新技術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終成一股破土之勢。

1997年,揚子石化的乙烯要從碼頭輸送到罐體,管線全長7000米,輸送的乙烯是零下104℃,一旦有熱量進入管道,就會導致管道乙烯氣化膨脹引發爆炸危險。當時國外公司給出的方案,報價是整條輸送管線造價的3倍。為了給企業解決問題,郭宏新帶領團隊,從熱管原理出發,開創了低溫保冷管托和高溫絕熱管托的組合技術,讓低溫管道不再結冰,高溫管道熱損由每千米30℃降到了7℃,工程造價也僅為國外公司的1/3。就這樣,郭宏新幫客戶把問題給解決了。從此,郭宏新的創業之路就從為管道“保溫”開始,全方位地為企業開啟了創新型技術服務。

“新質生產力倡導的一個方面就是要為傳統企業解決問題,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產生新效益。”郭宏新說。多年來,他帶領中圣科技持續攻關化工材料及清潔能源裝備、工業節能環保、熱棒凍土治理、熱電聯產等領域的前沿技術,承擔了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龍頭所委托的多項關鍵裝備國產化研究及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實現了對苯二甲酸(PTA)、大乙烯、乙二醇以及醋酸、鋰電池電解液行業的成套設備國產化。中圣科技也成長為擁有近200項專利、10多家下屬子公司、近3000名員工的集團企業,成為以萬華化學為代表的多家國內龍頭企業的金牌戰略供應商,同時打開了國際市場,與巴斯夫、殼牌等跨國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國內企業代表在中圣科技參觀。 (張育 攝)

  傳熱+融合:為改變行業前途命運而創新

在成功解決揚子石化輸熱管道“保溫”難題后,又一項艱巨的任務交到了中圣科技的手中,那就是解決工廠“火炬”排放問題。

2002年,郭宏新在和企業交流時發現,為了確保安全生產,企業將煉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通過火炬在空中燃燒。然而,這些火炬排放的有毒廢氣燃燒不完全,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風一吹,雨一來,廢氣飄入空中,是呼吸系統的重度污染源;落入地下,又污染水土、蔬菜和糧食。這些火炬既增加了污染排放,又浪費了能源,還使企業每年不得不支付高額的排污費用。

“這個能源浪費是巨大的,解決這一問題對于緩解能源緊張和保護環境都至關重要。”郭宏新在尋求解決思路時首次提出了“效益型環保”的概念。

他帶領技術專家刻苦攻關,研發出石油化工裝備火炬氣回收系統,獲得了“火炬氣回收排放自動控制水封閥系統”和“低熱值、酸性氣體燃燒排放火炬頭”兩項國家發明專利。以揚子石化為例,在保證生產廠區21套工藝裝置平衡安全運行的情況下,中圣科技幫助他們成功“滅掉”了6個火炬,獲得了環境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該系統被評為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并被列為國家環保重點新產品?;鹁鏆饣厥占夹g也被納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不僅在國內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等行業大量推廣,還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火炬氣回收成套裝備出口土庫曼斯坦等國家,中圣科技也成為殼牌的框架協議合作供應商。

巴斯夫客戶在中圣科技調研考察

“效益型環保”的創新理念逐漸成熟,逐漸發展成為“增產型節能、效益型環保”的完整模式。“過去,我們認為環保就是要投入、要花錢。而實際上,環保是創造效益的過程?,F在,我們認為節能是最大的環保,廢水、廢氣等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讓廢棄物產生價值的核心是創新。”郭宏新進一步闡釋著理念的內涵。中圣科技也搭載著這一理念,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實力,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持續注入力量。

2007年,國內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多晶硅項目大量上馬,行業長期以來面臨的成本高、污染嚴重、能耗大等問題日益凸顯。特別在多晶硅的生產過程中,約有25%的三氯氫硅轉化為多晶硅,同時還產生大量的四氯化硅等副產品。“即便采用國際先進技術,每生產1噸多晶硅也會產生近4噸的四氯化硅,而四氯化硅遇潮濕空氣則會分解為硅酸和劇毒氣體氯化氫,其危害不可小覷。”郭宏新知道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核心技術上創新突圍。

“創新就像竹子生長一樣。竹子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合適的土壤就可讓其一夜之間生根發芽,頑強地生長出一片竹海,形成創新的生態。即使被砍伐,春天來臨時,竹子依然能重新生長,因為它的地下根莖已深深扎根于創新的沃土之中。”郭宏新說。面對國外技術的層層封鎖,他率領團隊從零開始攻克難題,僅用時一年左右就研發出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多晶硅行業難題的冷氫化反應器。這一創新技術可以將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四氯化硅轉化為原材料三氯氫硅,并且能夠在裝置內實現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解決了有毒有害副產品大量產生的問題。

2008年,采用中圣科技冷氫化技術的多晶硅項目實現了大規模量產,成功解決了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四氯化硅的劇毒問題,同時也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得太陽能成為真正的清潔能源。

中圣科技研發的多晶硅冷氫化反應器

在第一代冷氫化反應器投入使用的同時,中圣科技又快馬加鞭地啟動了第二代反應器的研發工作,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降低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從2008年10臺第二代單臺年產2萬噸三氯氫硅反應器正式投產,到2010年4臺第三代單臺年產5萬噸三氯氫硅反應器正式投產,再到2012年5臺第四代單臺年產10萬噸三氯氫硅反應器正式投產……多晶硅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成本也在持續下降。如今,郭宏新領導的團隊正在積極研發新技術,第八代冷氫化反應器已經面世,生產規模更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此外,在能源領域,中圣科技也實現了國家重大能源裝備的自主設計、制造,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和國家能源戰略實施。

我國大型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的建設起步較晚。初期,我國引入LNG接收站時,陷入了國外公司壟斷的泥沼,面對著供貨渠道單一、供貨期長、采購受限等諸多難題,如行走泥潭,難以前行,阻礙著我國LNG產業的騰飛。

2010年前后,我國相繼建成了10座LNG接收站,但其核心裝備卻依賴進口,尤其是LNG氣化器,長期被少數國外公司所壟斷,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擋在我國LNG產業的發展之路上。

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關鍵裝備國產化的重任交到了中圣科技的手中。201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重點推進LNG氣化器國產化項目,受中石化天然氣公司、中海油氣電集團的委托,中圣科技依托天津LNG接收站、廣西北海LNG接收站、山東青島LNG接收站項目建設,開始了LNG氣化器國產化研發。

“如果說國家隊做創新的參天大樹,那我們民營企業就做這些鋪天蓋地的竹海。如果每個民營企業都創新,竹海也是一道風景。”郭宏新回憶起接受任務時的感受。經過3年研究,中圣科技于2015年5月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開架式氣化器,并在廣西北海LNG項目中使用。此時,中圣科技再次成為大國重器核心技術的破局者,相繼突破了中間流體型氣化器和浸沒燃燒式氣化器的制造技術,成為能同時生產制造三種類型LNG接收站核心設備的企業。

目前,中圣科技已在多個省份的LNG接收站成功應用100多臺LNG氣化器,為LNG產業的發展和國產化進程打下了堅實基礎,也使得國內LNG接收站的建設方在使用國產化設備時有據可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此基礎上,中圣科技還開發了BOG再冷凝工藝和BOG再冷凝器,以及LNG冷能梯級綜合利用技術,并大力推進LNG冷能綜合利用項目。目前,中圣科技正在天津南港和浙江六橫,投資建設LNG冷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動打造基于LNG冷能綜合梯級利用的綠色產業集群。

國家重點示范工程——揚子石化中圣火炬及火炬氣回收系統

  傳熱+跨界:為助力國家重大工程而創新

談及中圣科技最驕傲的創舉,不能不提解決青藏鐵路建設的凍土難題。2002年,青藏鐵路建設面臨高寒、缺氧和凍土三大難題,其中凍土問題尤為棘手。青藏高原的凍土層,在寒冬時節冰凍膨脹,在夏日融化沉降,給鐵路路基帶來扭曲變形的困擾。

正值央視《對話》節目中討論此難題之際,正在觀看的郭宏新靈感乍現,覺得這正是高效傳熱技術所能派上用場之處。他反復推敲,提出了治理凍土的妙計——在凍土層,將熱棒插入路基,熱棒內的液態工質沸點較低,可在寒冷的冬季將冷空氣儲存于地下,使凍土越凍越實。這樣一來,到了夏天,凍土也難以融化,路基變形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這一設想備受重視,經過3個寒季的研究、試制和野外測試,最終轉化成專利技術產品——帶中心測溫管的低溫熱棒,也就是熱棒技術。這一技術成功解決了青藏鐵路凍土層冬季凍脹、夏季融沉的世界性難題,被指定為青藏鐵路凍害處理的唯一技術儲備。熱棒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降低了鐵路工程造價,還避免了對凍土生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為保護青藏地區生態環境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該技術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40年40項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作為技術創新的優秀應用案例,收錄進江蘇中學物理課本中。

10多年來,數以萬計的熱棒在青藏高原排列整齊,守護著鐵路上行駛的列車,為這片地區筑起了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構成了青藏高原獨特的風景線。如今,熱棒技術已經在全國多個凍土地區應用,為200千米鐵路、100千米公路、400千米石油運輸管線保駕護航,還走出國門應用于國外的輸油管道和機場工程建設中,為世界各地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紅利。

  傳熱+責任:為社會貢獻企業價值而創新

“做企業不只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還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要做一家負責任、有擔當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多年來,中圣科技一方面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幫助社會、傳統企業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持續探索各種形式,為社會貢獻力量,將創新之火點燃于社會責任的廣闊領域。

2004年,中圣科技主動接收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福利企業,為27名殘障工人提供工作。

2010年,玉樹地震,中圣科技捐助價值300萬元的熱棒,用于災后重建。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除捐贈物資外,中圣科技快速建立應急供汽保障機制,制訂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單獨供熱的運行方式和技術措施,開辟供熱直通車。

2021年7月,南京疫情防控形勢異常嚴峻,中圣科技組織20多名技術精湛焊工及研究院技術核心力量,支援南京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緊急供氧工程設施工程建設。他們用不到一天的時間,搭建了全部工程設施,保質保量完成了各項支援任務,使擴建病房具備用氧條件,準時將氧氣“送”到病房。中圣科技還派遣車間骨干駐扎院區,進行24小時輪班值守,為醫療中心應急供氧工程的平穩正常運行日夜護航,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從接收瀕臨倒閉的福利企業、為殘障工人提供工作,到在災難面前慷慨解囊、助力災后重建,再到在疫情之下快速建立應急供汽保障機制、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這一切,如同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彰顯中圣科技“做一家負責任、有擔當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使命。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未來,中圣科技將繼續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推動融合創新和業務創新,以責任為使命,為構建更加和諧、繁榮的社會,為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推動者和引領者。

中圣科技熱棒技術為青藏鐵路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成靜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