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工作培訓班在國家圖書館開班
摘要:6月3日,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首期工作培訓班在國家圖書館開班。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6月3日,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首期工作培訓班在國家圖書館開班。該計劃是由國家圖書館和全國13家省級圖書館合作實施的口頭傳統文獻資源共建項目。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霍瑞娟、13家省級圖書館有關領導和人口較少民族代表,普米族全國人大代表茸芭莘那出席開班儀式。此次培訓班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等學術機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授課,民族代表和一線工作團隊代表將進行案例解析和交流分享。來自13家省級圖書館和合作機構的90余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開班儀式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霍瑞娟在致辭中指出,對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的記錄與典藏,不僅是圖書館賡續歷史、傳承文脈職責的體現,更是圖書館智慧化升級轉型的創新實踐。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開辟的業務路徑、建設的新型資源,都將助力圖書館智慧化轉型升級邁出新的一步。
本次培訓班將針對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文獻梳理和田野調查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后續資源建設中需掌握的工作方法,進行包括“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概述”“口述史訪談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挖掘與記錄”“口頭傳統相關文獻的搜集”“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調研方案與建設規范要點解析”等內容的深入講解。同時,將邀請普米族、裕固族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講授“口頭傳統與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另外,還將邀請甘肅省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的相關負責人就前期調研工作中所取得的工作經驗進行專題交流分享。
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是對以民族語言和方言為載體,以各種民俗節慶活動為應用場合,以各種藝術形態為表現形式的口頭傳統進行系統性地記錄與典藏的工作,其目的是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保存,對中華各民族的集體記憶進行傳承。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于2018年開始在云南省進行試點,202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展。國家圖書館與人口較少民族主要分布的13個省份的省級圖書館和相關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該計劃在相關省份的落地實施,讓中華各民族所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得以保存,讓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
國家圖書館自2012年開始實施中國記憶項目,2014年設立中國記憶項目中心。中心成立10年來,開展了大量口述文獻、影音文獻的搶救性建設工作,并于全國圖書館界共同開展了圖書館界人物口述史和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資源的共建共享。未來,中國記憶項目還將推出更多的記憶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國家圖書館將和全國圖書館界開展長期合作,攜手推進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傳承。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