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2024北京PE論壇成功舉辦 聚焦股權投資更加有效賦能實體經濟

2024-12-31 14:51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股權投資 創業投資 耐心資本 新質生產力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潘曉娟報道  12月29日,由全球PE論壇組委會、北京基金業協會主辦的“2024北京PE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北京PE論壇以“聚力 蓄勢 賦能——耐心資本支持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主題,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得到了近30家境內外地方協會的支持。

圖片1

本次論壇邀請到近60位境內外演講嘉賓,包括政府領導、股權投資機構代表、專家學者、行業協會代表等三百余名與會人員到場參會。與會人員圍繞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深入探討和交流如何通過發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來更有效地賦能實體經濟,以及如何壯大耐心資本,為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等問題。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基金業協會榮譽創會會長、厚樸投資董事長、高華證券董事長方風雷主持。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丁章春致辭表示,北京大力鼓勵和支持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發展,下一步將從五個方面做好服務工作:一是著力提升股權投資的長期資本供給,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總計將1000億元資金投向8只產業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綠色低碳、先進制造等重點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二是著力增強股權投資服務高質量發展質效,積極搭建被投企業與股權投資基金的對接平臺;三是著力賦能被投企業成長發展壯大,建立并不斷深化落實私募投服機制,將股權投資支持培育的隱形冠軍、獨角獸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企業納入市區“服務包”;四是著力拓寬和暢通股權投資退出渠道,進一步夯實多層次資本市場聯通對接機制;五是著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便利股權投資機構在京落地。

全球私募資本協會CEO凱特·安布羅斯表示,自2019年以來,由于全球發展,私募資本投資者不得不應對重要的轉變和復雜性。2024年第二季度投資數據已顯示出初步復蘇跡象,其中私募信貸融資的增長成為新驅動因素。中國私募資本投資集中在電動汽車、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等創新前沿領域,相比去年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本地化趨勢明顯,人民幣基金募資占比顯著。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代區長、北京未來科學城管委會主任劉曉東表示,昌平區作為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和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區,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具有明顯的優勢,匯聚了大量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構建了“基金+空間+人才”產業生態孵化圈,集中打造了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制造三個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豐富的科技企業為私募股權投資提供了大量資源和機會。接下來,將進一步聚集科創金融要素、完善科創金融產品、優化科創金融環境,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深度融合。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侯穎表示,近年來,順義區以產業基金、融資租賃等為代表的產業金融發展迅猛,金融業增加值連續3年排名全市第五,金融作為全區支柱產業地位持續穩固。順義產業基礎雄厚,投資前景廣闊。作為北京高端制造業大區,順義先后培育了汽車、航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順義發展環境優越,國際化成效顯著。近年來先后被確定為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區、北京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自貿區順義組團面積居全市各組團之首。

論壇上成果展示環節,見證多個重量級基金的啟動發布,分別是全國首支認股權策略行權主題基金——北京認股權先導創業投資基金成功落地、北京昌平先進能源制造產業母基金及直投基金的啟航儀式、北京順義汽車產業投資基金暨戰略合作伙伴發布、北京順禧新質產業天使(種子)投資基金啟動。

圖片3

此外,論壇上還發布了未來可持續投資和私募基金退出兩個領域的重要成果。北京基金業協會監事長顏慧發布《可持續投資年報(2024)》和2024未來可持續投資優秀案例,她表示自聯合國提出ESG概念以來,可持續投資已成為全球資產所有者和管理者共同關注的主流趨勢。北京基金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郭薇發布《私募基金退出實務指引》,旨在幫助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資者以及相關利益方深入解析私募基金退出的全流程,為其提供一個全面、系統的退出操作框架和實踐指導。

圖片2

下午論壇圍繞集聚耐心資本、未來可持續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先進制造、醫療大健康、另類投資八個主題方向開展了平行論壇。每場平行論壇分別邀請與主題相關的股權投資行業著名代表、專家學者們分享他們的精彩觀點和寶貴經驗。

股權投資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積極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充分發揮創投行業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成為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來,利好政策的相繼推出為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創造了更加完善的政策環境;展望未來,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戰略引導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將不斷聚集力量、蓄勢待發、積極賦能實體經濟,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激發其創新活力與內生動力,助力建設科技強國、金融強國。

責任編輯:潘曉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