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圈: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 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
摘要:進一步優化西南電網網架結構,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力區域互補,助力打造“西電東送”能源資源配置樞紐。
——助力打造“西電東送”能源資源配置樞紐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李平貴 記者李博報道
川渝兩地正加快建設以“特高壓交流環網為骨架、500千伏主網為支撐、各級輸配電網有效聯絡”的川渝互聯互通堅強網架,著力提升川渝電網優化資源配置和安全運行能力。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于2024年12月27日建成投運,標志著川渝電網正式邁入特高壓時代,將川渝斷面輸電能力從600萬千瓦提升到1000萬千瓦,進一步優化西南電網網架結構,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力區域互補,助力打造“西電東送”能源資源配置樞紐。
背景意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川渝電力資源配置,完善川渝電網主網架構建”。四川省能源資源較為豐富,發電裝機以水電為主,但豐枯矛盾較為突出,且資源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區,受送出通道能力制約,成都等負荷中心地區供電形勢日趨緊張。重慶市能源資源有限,發電裝機以火電為主,常規水電資源開發殆盡,風光等新能源資源稟賦有限,用電缺口日益增大,中長期新增電力需求須靠外電平衡。川渝電網原為一體,自重慶直轄后兩省市電網分設,但互聯仍較緊密,原通過6回500千伏、6回220千伏及以下交流線路相聯,總電力交換能力為600萬千瓦。在此背景下,堅持“一盤棋”思維,立足川渝能源資源條件及分布特點,謀劃實施了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對增強川渝電網互聯互通和優勢互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可靠電力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中央賦予重慶“兩大定位”,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協同聯動,電力供應形勢日趨嚴峻。加強川渝電網互聯互通,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構筑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抓手,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為后續疆電(南疆)送電川渝工程、川渝特高壓交流加強工程等重大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川渝特高壓交流骨干聯網將更加緊密,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系統更加可靠,電力電量交換互濟進一步擴大,加快形成協同互補、智慧互動、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的區域化新型電力系統,提速構建“西電東送”能源資源配置樞紐。
主要做法
凝聚發展共識,構建跨省協作模式。川渝兩省市把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作為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重大戰略、保障西南地區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部署,共同推動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納入國家“十四五”專項規劃,聯合印發《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方案》《推動川渝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協同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建機制、搭平臺、推項目”為抓手,加快推進四川、重慶電網提檔升級和結構調整優化,充分發揮川渝電網互聯互通和余缺互補優勢,加速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川渝一體化能源保障體系。
強化政企協同,高效推動項目建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工程建設多次作出指示,市級層面成立常務副市長掛帥的“外電入渝”工作專班,區級層面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高位推動項目建設,并將該工程納入川渝黨政聯席會重大項目清單予以調度,全方位保駕護航。協同國家電網公司做實做深項目前期工作,堅持“月調度、周報告”工作機制,及時協調化解用地用林、征地拆遷、阻工矛盾、大件運輸等方面問題,歷史性實現6個工作日取得國家自然資源部用地預審同意意見,40天完成站址紅線內房屋拆遷,25天完成征地清表,在保證依法合規開工的前提下較以往同類工作平均周期縮短近50%。
完善管理機制,著力打造精品工程。深刻把握工程建設“基礎性、過程性、移動性、外部性”特征實質,全面踐行“六精四化”管理理念,以對特高壓的敬畏之心高標準要求、高質量建設,聚焦壓實安全“實”度、夯實質量“精”度、突出施工“綠”度,聚力打造安全可靠、工藝精湛、和諧友好的特高壓工程,較里程碑計劃提前半年投運的同時實現零安全事故、零質量缺陷的投運“雙零”目標,把特高壓變電站的建設管理水平和建造質量推向了新高度。
成效亮點
強化區域資源優化配置,保障成渝電力可靠供應。“十四五”以來,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川渝兩地用電需求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四川、重慶最大用電負荷分別約7500萬千瓦、3420萬千瓦,較2020年增長48%、39%。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連接四川、重慶電源和負荷中心,實現了四川、重慶十余年的特高壓交流聯網構想,提升了四川水電通道送出能力480萬千瓦,將川渝斷面輸電能力從600萬千瓦提升到1000萬千瓦,顯著提升川渝電網跨省跨區靈活互濟能力,有效增強西南電網系統穩定性、運行可靠性和資源配置能力,有力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電力保障能力。
構建西南新型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四川是我國清潔能源大省,發電裝機總容量超1.4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規模超1億千瓦,風光等新能源裝機規模超1700萬千瓦;預計到2025年,四川新能源裝機約3200萬千瓦。作為服務川西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綠能載體,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投運后,我國西南電網的主網架電壓等級從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可將川西地區豐富的水、風、光等清潔電能大規模輸送至重慶、成都等負荷中心消納,促進川渝兩地清潔能源多元開發和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同時,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也是推動構建西南地區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具體實踐,既加強了西南地區電力流向總體優化,又能有效承接后續西北、西藏等特高壓直流外送電能,加快構建西南立體樞紐大電網,進一步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大范圍消納。
堅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海拔核心技術突破。作為我國首個高海拔特高壓交流工程,川渝特高壓建設面臨了“高海拔、高抗震、重覆冰”三大難題。高海拔——與已建同類工程相比,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1000千伏變電站最高海拔從1300米躍升至3450米,線路海拔從2300米提升至4750米,海拔升高,空氣間隙加大,鐵塔及設備尺寸需相應增大。高抗震——工程建設中海拔最高的甘孜變電站地震烈度8度,對設備抗震設計要求極高。重覆冰——受途經地區的地理、天氣環境影響,線路最大覆冰量在特定情況下達60毫米,超出現有特高壓工程設計規程和設備研制邊界。面對一系列挑戰,設計科研團隊先后開展145類科研和工程驗證試驗,世界上首次攻克了空氣間隙、外絕緣、電磁環境等高海拔特高壓關鍵技術,研制出全套高海拔特高壓交流設備。特高壓變壓器等4類設備入選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次研發采用十分裂導線、金具和新型放線設備工藝,首次采用“八腿式”門型輸電鐵塔。特高壓工程建設累計創下26項世界首次,為后續藏電入渝等高海拔和重冰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重慶市能源局)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