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強化法治化知識產權保護,精準施策助力發展
摘要:審結的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居全省法院首位。廣州法院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嚴格執法,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中國發展網訊 卓瑩瑩 記者皮澤紅報道 在4月24日舉行的廣州市知識產權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級高級法官羅少雄展示了廣州法院在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2024年,廣州兩級法院共受理侵犯知識產權一、二審刑事案件751件,涉及1216人;審結657件案件,涉及997人;受理知識產權一審民事案件26176件,審結24283件;受理涉知識產權執行案件6255件,執結6133件,執行到位金額達1.2億元。審結的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居全省法院首位。廣州法院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嚴格執法,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堅持嚴格保護理念,嚴懲侵權假冒犯罪
嚴厲打擊侵害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充分發揮刑罰懲治和震懾功能。2024年共審理侵犯商業秘密、侵犯著作權、侵犯注冊商標刑事案件695件。對惡意侵犯知識產權,實施傍名牌、搭便車、蹭熱度等行為的侵權人依法判處懲罰性賠償,共判決43名被告人懲罰性賠償金1000萬元。以嚴格司法樹立鮮明導向,為創新創業者營造穩定、透明、規范、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深化協同保護,打造高效解紛新機制
加強與知識產權、市場監管、食藥監、版權、海關等行政主管部門的協作配合,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機制,充分融合行政與司法保護力量,著力為權利人提供多元、高效、公正的糾紛解決途徑,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整體效能。
推動灣區司法規則銜接,助力企業快速維權
深化涉外涉港澳知識產權審判機制創新,拓展粵港澳司法交流合作渠道。南沙法院創新推出“N+4+2”粵港澳司法規則銜接機制,一是在我國內地民事訴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先行先試,持續探索借鑒港澳訴訟規則;二是創新4種港澳人士司法參與渠道;三是打造2個粵港澳司法合作交流平臺。該機制入選廣東自貿試驗區最佳制度創新案例。
加強創新成果司法保護,以精準供給助力科技創新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規則引領作用,首創侵犯商業秘密從業禁令、損害賠償數額事先約定等舉措,依法規制離職竊密、跨界抄襲、碰瓷式維權等行為,推動行業規范治理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發出司法建議,及時規制“內卷式”糾紛,推動競爭轉向技術、品牌等核心競爭力的比拼。
“法律+科技”融合創新,以“數字正義”助推高質量發展
深入推進數字法院建設,創新構建授權見證、域外法查明和質證三大智慧審判平臺,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打造司法服務新模式。完善智能庭審系統,有效提升知識產權審判的信息化水平和法院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強化素質能力建設,提升知識產權司法水平
健全知識產權審判人才培養、交流、選拔機制,補充和培養既懂技術又熟知民事、行政、刑事訴訟規則的復合型人才,著力提升干警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多名法官獲評全國法院、全省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先進個人。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