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摘要:不斷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改革賦能、守正創新、聚力攻堅,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廣東省新聞辦4月25日廣東省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邀請省國資委、省科技廳、廣晟控股集團、廣新控股集團負責同志介紹省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具體舉措和成效,廣東省國資委副主任王曉昀表示,“十四五”以來,省屬國資國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不斷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改革賦能、守正創新、聚力攻堅,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發展質量效益穩中有進,在助力“穩經濟”上彰顯新擔當。主要特點體現為“穩、增、優”:一是社會貢獻“穩”,2024年,省屬企業已交利稅364.54億元,完成省重點項目投資1,278.12億元,占全省重點項目投資的10.92%;“十四五”以來,累計已交利稅1,855.75億元,招收高校畢業生超過4萬人,省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235.53億元、整體股利支付率超66%。二是經濟效益“增”,2024年,省屬企業資產總額2.73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37.8%,實現營業收入7,022.05億元、利潤總額387.83億元、增加值1,600.28億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57.8%、57.2%、41.8%;2025年一季度,省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18.67億元、利潤總額90.96億元、增加值395.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9%、9.5%、9.5%。三是運行質效“優”,2024年,省屬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2.75%、2.42%,較2020年分別上升0.88個、0.9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為51.03萬元/人,較2020年增長31.4%。
服務國計民生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上展現新作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省屬企業運營管理的高速公路里程達8,181公里,約占全省70%;主導和參與建設省內鐵路運營總里程5,399公里,約占全省90%;主導建設的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通車,廣汕高鐵、廣珠城際鐵路等開通,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實現“1小時交通圈”;2024年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7,636.9萬人次、貨郵量238.2萬噸,均創歷史新高;省內發電裝機容量約4,419萬千瓦,約占全省20%,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作用充分彰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省屬企業承建的珠三角、粵東和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將惠及沿線6,150萬人;原水綜合處理規模5,899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一,服務人口超1億人;投資建設運營的污水管網超8,000公里,污水處理廠440個,服務區域涉及全省80%以上地市;承擔77%供港原水、48%供港活豬以及80%供澳活豬、90%供澳蔬菜服務,民生保障“壓艙石”作用有效發揮。在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方面,省屬企業組建總規模100億元的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金、總規模50億元的海洋牧場基金,引入多家龍頭企業產業項目落戶廣東;在26個縣(市、區)開展縱向幫扶工作,推進約234個幫扶事項;積極參與“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行動,省屬企業實施幫扶項目216個、消費幫扶總金額4.5億元,為當地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收入。
現代化產業體系向新提質,為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實施省屬企業制造業投資五年倍增計劃,更大力度布局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形成包括廣東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戰略性產業促進發展基金、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在內的先進制造業基金群,累計認繳規模約700億元,投資項目52個;組建100億元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和50億元的新型儲能產業投資基金,加快培育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海洋牧場、新型儲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粵科發布”投融資服務平臺,推動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108個科創項目落地。2024年,省屬企業制造業完成投資193.59億元,較2020年增長35.9%;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642.02億元,較2020年增長29.6%。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近年來省屬企業7個場景在國務院國資委創新賽中獲獎,13個企業被評為數字化轉型示范企業。全力落實“兩新”“兩重”,2024年以來,完成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投資約183億元、廢鋼銷售41.32萬噸、礦山尾礦處置約142.62萬噸。
科技創新持續強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實施拓新工程行動,構建梯次培育體系,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從科技投入、考核分配、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點培育140個拓新項目和39家拓新企業,推動企業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培育創新型國有企業。目前省屬企業有高新技術企業284家,專精特新企業147家,研發平臺407個,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1家。此外,我們積極推動省屬企業與各類主體構建產學研用戰略合作聯盟,組建45個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突破了一批原創技術,近年來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部分原創技術應用于深中通道、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
就記者關心的話題: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廣東此輪改革有哪些亮點?下階段還有哪些重點改革任務?王曉昀表示,在深化提升行動推進中,我們始終堅持功能使命類改革與體制機制類改革統籌推進,實施改革系列專項行動,推動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見效,這可以說是本輪改革一個顯著的特點。功能使命類改革方面,主要是推動企業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這個在主發布中已經詳細介紹過了,下面,重點介紹下我們如何通過體制機制類改革,破除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方面,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有效發揮;完善董事會運行機制,推動董事會規范有序運作由集團公司向子企業延伸拓展,健全外部董事履職支撐體系,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能力有效提升,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市場化經營機制方面,在實現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責任,更加注重契約的科學性和考核結果的剛性兌現,推動市場化經營機制制度化長效化,企業動力活力進一步激發。
國資監管方面,深入實施“一類一策”“一企一策”差異化考核,使考核更聚焦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和省重要部署,更緊扣“創新”“質優”“新質生產力”等關鍵點,更強調業績貢獻,更注重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貫通聯動的監督協調機制,推動各類監督力量貫通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強化風險防控,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通過上述改革,我們進一步推動企業組織結構、經營機制、管理體系變革,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為功能使命類改革任務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一是強化功能使命。堅定履行新時代新征程賦予國資國企的重大使命,聚焦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對國有企業落實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的制度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持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與各類所有制企業深化合作、協同發展,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