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山西臨縣用實際行動描繪生態綠底色

2025-04-30 16:39 中國發展網 郭建軍

摘要:植樹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姚樹山等縣領導和廣大干部職工一道揮鍬挖土、培土圍堰、扶正樹苗、提水澆灌,各個環節都做得認真細致,每一道工序都嚴謹對待。在和煦的春風里,新苗迎風而立,充滿生機,為初春的臨縣大地注入了無限活力。

中國發展網訊 苗鋒 記者郭建軍報道  春光明媚,正是植樹添綠的好時節。近日,山西省臨縣縣委書記、政府縣長姚樹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玲、政協主席任文珍等縣領導來到本縣東山森林康養項目植樹點,與全縣干部群眾一同參與義務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臨縣高質量發展增添濃厚的生態底色。

植樹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姚樹山等縣領導和廣大干部職工一道揮鍬挖土、培土圍堰、扶正樹苗、提水澆灌,各個環節都做得認真細致,每一道工序都嚴謹對待。在和煦的春風里,新苗迎風而立,充滿生機,為初春的臨縣大地注入了無限活力。

在植樹的間隙,姚樹山仔細詢問了本縣東山森林康養工程的建設情況。他著重指出:東山森林康養工程是一項意義非凡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是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增加民生福祉的有效舉措。項目設計單位要重視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充分考量周邊環境與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在降低對現有生態植被的破壞、減少人為造景數量以及高成本管護項目的同時,增強植被種植力度、加大耐用材料使用并加強便民設施建設,使東山森林康養工程成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優質項目,真正為臨縣人民營造良好的康養環境和休閑空間,為臨縣的長遠發展筑牢堅實的根基。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植樹造林現場了解到,全縣今年將繼續開展退還林修復兩萬畝、中幼林復育一萬畝、退還草原修復六萬畝的工作,以推動生態臨縣的建設。臨縣在生態建設這條道路上的決心,不僅僅體現在這一次的義務植樹活動和東山森林康養工程上。全縣上下都積極投入到各種相關的生態建設工作當中。

退還林修復工作是重中之重。那兩萬畝的退還林修復區域,將是臨縣重新恢復綠色生機的希望所在。相關工作人員會深入到每一片需要修復的林區,仔細查看樹木的生長狀況,精心挑選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的樹苗進行補種。對于那些曾經遭受破壞的林地土壤,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改良,確保新種的樹苗能夠茁壯成長。

中幼林復育的一萬畝也不容小覷。這片區域如同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需要人們悉心呵護。技術人員會定期監測中幼林的健康狀況,防范病蟲害的侵襲。同時,合理地進行林間管理,比如控制樹木的間距,保證每一棵中幼林都能獲得充足的陽光和養分,讓這片樹林能夠更快地成長為茂密的森林。

而六萬畝退還草原修復工作更是充滿挑戰。草原生態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律,臨縣的工作人員需要深入研究草原植被的類型和分布。他們要驅走破壞草原的牛羊群,引入適合的草種進行補種,還要解決草原上水源的合理利用問題,防止過度放牧和開墾再次發生。

臨縣的每一位居民也都意識到自己是生態建設的參與者。學校里,老師會教導孩子們愛護花草樹木,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社區里,也經常舉辦關于生態保護的講座,鼓勵居民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合理分類垃圾等。

臨縣林業局局長高志勤 介紹到:近年來,我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厚植綠色生態底蘊,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堅定不移推進黃河流域生態走廊建設,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以工程和治理項目為抓手,多舉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縣林草面積達到186萬畝,森林覆蓋率25.6%,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隨著這一系列生態建設工作的推進,臨縣的空氣會更加清新,森林覆蓋率會逐步提升,草原也會重新煥發生機。臨縣的生態環境將得到全面改善,這不僅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此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會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完美融合。

責任編輯:劉維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