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王一鳴劉俏贊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青年干部研究能力:成果有用、能用、管用
摘要:國家發展改革委第十三屆中青年干部經濟研討會總決賽現場,12名中青年干部意氣風發,各抒己見,與臺下300余名觀眾共同研討積極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思路和舉措建議,暢想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郭丁源
8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第十三屆中青年干部經濟研討會圓滿落幕。在當日的總決賽現場,12名中青年干部意氣風發,各抒己見,與臺下300余名觀眾共同研討積極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思路和舉措建議,暢想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
“這次經濟研討會如此高規格、高水平,選手還如此具有表現力,我感到很新鮮。”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教授表示,進入總決賽的各位選手緊扣研討會主題,告別了慣性思維,聚焦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凸顯出國家發展改革委中青年干部的研究特色。
高培勇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王樂如攝
謀大事者必先觀大勢。“發展改革系統干部的研究方法與高校研究非常不同,更重于應用端。”高培勇說,選手們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規則,直奔解決實際問題而去,進而形成了有用、能用、管用的研究成果。
高培勇表示,研究要學以致用,只有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才是真正意義的研究。“今天演講者所有的選題都是建立在比較充分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
“我參加過多屆國家發展改革委中青年干部經濟研討會,從本屆‘后浪們’的表現來看,無論是理念、方法,還是演講選手的表現力、感染力,今年都更進一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研究員非常感慨。
王一鳴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王樂如攝
中青年干部的精彩表現讓王一鳴感到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研討會自身正是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上了一個新臺階。”
對參賽選手的表現,王一鳴概括了三個特色:鮮明的問題導向;開闊的全球視野;獨特的研究視角。他舉例說,來自社會司的鮑文涵有關口罩與社會治理的論文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是一篇小切口大問題的文章,應該鼓勵這種“小題大做”的研究方法。再如,來自體改司的王偉龍有關政策激勵相容機制設計的研究具有很高價值,在未來政策制定的時候可以重點考慮采用。
研討會間隙,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還采訪了此次總決賽評委之一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教授。“您給哪位選手最高分?”“孟凡興。”劉俏笑著回答。他向記者解釋,給高分的原因是來自人事司的孟凡興有關全球疫情對我國產業影響的路徑分析和風險評估的研究主題很重要,研究過程很細致,政策建議很明確,“對供應鏈依賴度做了以數據為基礎的測量,我覺得很可信”。
本屆中青年干部經濟研討會總決賽,多篇論文圍繞產業及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展開,作為研究主方向為金融的專家,是否覺得金融方面的論文有點少?“金融最終是要服務實體經濟的。”劉俏這樣回答記者的問題。他認為本屆經濟研討會總決賽的演講主題都非常“貼切”我國目前面臨的挑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關鍵的節點問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青年干部的論文和高校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論文有何異同?劉俏表示:“其實,我們做研究都強調問題導向,好的經濟學研究一定是問題導向的。從這個角度看,本次選手的論文很了不起,提出了關鍵問題,有深入的思考,給出了很好的建議。而在研究方法上,這些論文從解決問題的方案上探討得更多一些,這一點和‘學院’還是稍有區別。”
高培勇認為,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就必須拋棄慣性思維,很顯然選手們在研究中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他進一步分析,特別令人驚喜的是,中青年干部的視野不僅局限于經濟,更延伸到多個領域,著眼于經濟社會一體協同化發展。
前程繁花似錦,拼搏奮斗以成。“后浪正在超越前浪,我們在這個年齡還達不到這些選手如此專業的學術水準和臨場表現。”多位專家共同表達了對年輕干部的充分肯定和的殷切希望。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