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要積極探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堅強資金保障
摘要:要推動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雙向發力,讓各方真正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效解決“變現難”的問題。要積極探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堅強資金保障,有效解決“抵押難”的問題。
中國發展網訊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 5月12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貫徹落實視頻會議。會議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實際,聚焦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難點問題,扎實有效謀劃好、實施好各項任務舉措,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和合理回報、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會議指出,要構建行之有效的價值核算辦法,形成一套各方認可的共同話語體系,有效解決“度量難”的問題。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效解決“交易難”的問題。要推動正向激勵和負向懲罰雙向發力,讓各方真正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效解決“變現難”的問題。要積極探索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堅強資金保障,有效解決“抵押難”的問題。
會議要求,各部門、各地方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形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整體合力,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要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和政策創新試驗,及時總結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要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創新研究,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要強化督促落實,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重難點問題,研究制定有關配套政策制度、標準規范,因地制宜制定具體實施細則。要加大宣傳,營造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良好輿論氛圍。
據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探索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鼓勵采取多樣化模式和路徑,科學合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意見》提出,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比較科學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初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府考核評估機制初步形成,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基本形成,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明顯增強。
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全面形成,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意見》要求,考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屬性,體現生態產品數量和質量,建立覆蓋各級行政區域的生態產品總值統計制度。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意見》明確,依托不同地區獨特的自然稟賦,采取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種養模式,提高生態產品價值??茖W運用先進技術實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依托潔凈水源、清潔空氣、適宜氣候等自然本底條件,適度發展數字經濟、潔凈醫藥、電子元器件等環境敏感型產業,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托優美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引進專業設計、運營團隊,在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擾動前提下,打造旅游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加快培育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主體,鼓勵盤活廢棄礦山、工業遺址、古舊村落等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通過統籌實施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教育文化旅游開發價值。
《意見》提出,鼓勵通過政府管控或設定限額,探索綠化增量責任指標交易、清水增量責任指標交易等方式,合法合規開展森林覆蓋率等資源權益指標交易。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探索碳匯權益交易試點。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拓展排污權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種類和交易地區。探索建立用能權交易機制。探索在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創新完善水權交易機制。
《意見》還提出,鼓勵企業和個人依法依規開展水權和林權等使用權抵押、產品訂單抵押等綠色信貸業務,探索“生態資產權益抵押+項目貸”模式,支持區域內生態環境提升及綠色產業發展。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古屋貸等金融產品創新,以收儲、托管等形式進行資本融資,用于周邊生態環境系統整治、古屋拯救改造及鄉村休閑旅游開發等。鼓勵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合理降低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