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今年1-7月城鎮新增就業822萬人,有信心能夠完成今年年度就業目標任務
摘要:雖然未來一個時期在促進就業方面還會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以及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是總體上還是有信心能夠使就業保持穩定態勢,從而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供堅實牢固的基礎。
中國發展網訊 8月30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表示,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這可能是我們對“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最為基本的判斷。
有提問稱,《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就業領域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和新趨勢,對“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有哪些基本判斷?促進更加充分更加高質量的就業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高杲表示,展望“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總體分析研判,雖然未來一個時期在促進就業方面還會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以及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是總體上還是有信心能夠使就業保持穩定態勢,從而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供堅實牢固的基礎。
從積極因素方面來看,高杲指出,首先,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為促進就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經濟從新冠肺炎的沖擊中持續恢復,經濟運行穩中加固、穩中向好,也帶動就業逐步企穩。大家都知道,今年以來,其實疫情還是有反復,包括近期的一次規模影響范圍比較大。但總體來講,在國家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決策指引下,疫情都是在較短時期內得到了有效控制。從就業形勢來看,全國前7個月城鎮新增就業822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控制在5.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6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跟全年調控目標相比,已經接近完成了75%。7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回落到5.1%,與2019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0.2個百分點。所以,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還是有信心能夠完成今年年度就業目標任務。
從今后一個時期來看,我國已經轉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加快構建,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勞動者素質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還是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
第二,我們國家的服務業和民營經濟在不斷發展壯大,從而為擴大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服務業領域很寬、范圍很廣,而且新興產業在不斷涌現,可以說是吸納就業的蓄水池。民營企業特別是廣大民營中小微企業也包括個體工商戶,提供了80%以上的就業崗位、90%以上的新增就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這次疫情,應該說對服務業、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微企業沖擊還是比較大的,但是總體沒有改變我們國家服務業、民營經濟發展長期穩定向好的勢頭。
在“十四五”時期,國家將積極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的深入融合,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創新發展,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同時,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民營經濟穩定增長、產業結構更加優化,也將助力就業擴面提質。
第三個積極的因素是我們國家這些年來雙創、數字經濟加快發展,為擴大就業提供了持續有力的新動能。這些年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也增強了創業帶動就業的能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逐步深化,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從而不斷拓展就業創業新領域,為廣大勞動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豐富的職業選擇。
高杲強調,當然也看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也確實是比較復雜,具體到就業領域來講,矛盾和問題也會比較多,一些看得見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還會不斷出現。
高杲介紹,首先是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這可能是我們對“十四五”時期就業形勢最為基本的判斷。其突出表現就是“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甚至可能出現強化。“就業難”主要體現在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變化,求職和就業難度加大,比如說高等教育人群規模不斷擴大,但教育培訓模式、專業設置可能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夠契合的問題,所以可能出現一些高學歷、低技能的結構性矛盾。另一個方面,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大齡勞動者數量增多,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他們的就業難度也會加大。同時,我們又存在“招工難”,特別是近一段時期,在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為進出口貿易服務的行業,普工、技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情況比較明顯。實際上我國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長期保持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要達到2以上。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的總量占比在不斷提高,但是與龐大的勞動力人口結構來看它的比重還是偏低的,現在還不到30%。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他們的技能人才總量占比能夠達到70%到80%,所以我們差距還比較大。“十四五”時期,預計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會進一步加快,這就對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高質量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可能會更加尖銳。
從總量上來看,城鎮就業壓力也仍然存在。未來一個時期,我們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預計每年將超過千萬人。同時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仍然會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任務還是很艱巨。
高杲指出,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的復蘇步履艱難,新冠疫情的影響還在持續。從國內來看,我們經濟恢復的均衡性和協調性還有待進一步增強。服務業、消費領域、中小微企業受疫情的影響還是比較大。內需持續恢復發展動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一些行業的經營壓力短期之內還是會比較大,這可能會引發勞動力市場的一些波動。
此外,高杲表示,具體到勞動就業領域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來看,勞動領域政策制度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還存在一些不匹配的問題。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渠道依然不夠順暢,就業政策服務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一些差別,靈活就業人員,大齡和婦女勞動者等勞動權益的保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高杲指出,大家也可以看到,在《“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中,針對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建議,設置了一些專欄行動來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十四五”時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