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發改委 正文

著力海洋強市,山東威海堅持“五個導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

2021-09-27 17:08 中國發展網
山東威海 海洋經濟

摘要:近年來,威海始終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持續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海洋產業升級。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高楊報道 記者從9月26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面小康 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威海專場上獲悉,威海市作為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GDP達到34%的“海洋大市”,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

據威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樹偉介紹,海洋一直是威海最大的優勢和潛力,威海入選了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市、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在全國沿海城市中集五項試點于一身的,獨此一家。威海市堅持五個導向,推動實現了四個轉變。

一是海洋捕撈由近海向遠洋轉變。全市實際經營遠洋漁船473艘,船隊規模和產量產值全省第一,總功率全國第一。

二是海水養殖由低端向高端轉變。全市有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4處,占全省的25.9%,海洋牧場面積突破120萬畝。威海海產品年產量長期穩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去年達到287.3萬噸,人均1噸左右,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全省人均只有46.4公斤和82.9公斤,說明威海作為“海上糧倉”的優勢突出。

三是海洋制造業由海產品加工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成立全省首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基金,企業開發的可注射骨修復材料、高品質藥用海洋蛋白等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造船、釣具等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入選首批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被評為中國釣具之都。

四是海洋服務業由傳統業態向新型業態轉變。成立國際游艇產業研究院,建設運營千公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游艇、垂釣、休閑運動等新興產業都得到長足發展。

據悉,近年來,威海始終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持續提升海洋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海洋產業升級。去年正式啟動全域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城工作,推動海洋產業由資源依賴、規模擴張型向創新驅動、質量效益型轉變,走出一條海洋經濟創新綠色發展新路徑。在海洋科技方面,威海有三個全國領先的亮點,就是一個試驗場,一個海高園,一個策源地。

一個試驗場,就是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威海依托全國唯一的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規劃建設遠遙淺??萍紴硡^,打造海洋裝備、檢驗檢測、海洋信息等產業聚集區。目前已經與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建成省級以上海洋領域創新平臺147家,引進北京大學威海海洋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和行業龍頭企業。例如,從上海引進的智真海洋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海洋智能裝備企業。別看這家公司全體員工都是九零后,卻在全球水下自主機器人競賽中連續兩年打破了國外關鍵技術壟斷,自扎根遠遙淺??萍紴硡^后,該公司的研發周期較之前縮短了一半以上,年產值更是翻了幾番。

一個海高園,就是威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這個園區是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專業化園區,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山東省農高區,正在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圍繞打造海洋生物產業引領區,聚集布局綠色養殖、遠洋漁業、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海洋生物產業總體規模和多個細分產業全國領先,努力建成全國最大的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冷鏈物流基地。

一個策源地,就是海洋碳匯策源地。在發展海洋碳匯方面,威海起步較早,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市120萬畝海洋牧場“十三五”期間年均減排CO2氣體48.12萬噸,占全省減排量的1/3;2017年以來修復海草床6050畝,每年固碳約33.5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2萬畝。引進全國唯一的海洋生態主題院士工作站——焦念志、唐啟升院士工作站,成立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著力做好“減碳”和“固碳”文章,為推動全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思路和方案,也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路徑和樣板。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