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摘要: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輻射帶動能力強的Ⅰ型大城市,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導向,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培育發展都市圈。
中國發展網訊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消息 7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水平,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分類推動城市群發展
增強城市群人口經濟承載能力,建立健全多層次常態化協調推進機制,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 力源和增長極。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
積極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顯著提升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實施長江中游、北部灣等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 推動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引導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穩步發展。
構筑城市間生態和安全屏障,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加強城市群對周邊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城市等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
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
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輻射帶動能力強的Ⅰ型大城市,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為導向,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培育發展都市圈。
編制實施都市圈發展規劃及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建立健全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的同城化推進機制。提高都市圈交通運輸連通性便利性,統籌利用既有線與新線因地制宜發展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有序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打通各類未貫通公路和“瓶頸路”,推動市內市外交通有效銜接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有序推進城際道路客運公交化運營。引導都市圈產業從中心至外圍梯次分布、合理分工、鏈式配套,推動產業園區和創新基地合作共建。鼓勵都市圈社保和落戶積分互認,統籌布局新建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教育醫療資源共享。
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
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內探索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范圍適度分離,建立跨行政區 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鼓勵機場港口等運營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采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市場化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支持在跨行政區合作園區聯合成立管委會、整合平臺公司,協作開展開發建設運營,允許合作園區內企業自由選擇注冊地。建立市場監管協調機制,統一監管標準,推動執法協作及信息共享。建立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大氣、水等污染聯防聯治。探索跨行政區開展能源、通訊、應急救援等服務,建立健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和重要輸電通道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探索經濟統計分算方式。率先在都市圈推動規劃統一編制實施,探索土地、人口等統一管理。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
統籌兼顧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多元需要,轉變超大特大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積極破解“大城市病”,推動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茖W確定城市規模和開發強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提高綜合能級與國際競爭力。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國家級新區規劃建設,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完善郊區新城功能,引入優質資源、促進產城融合,強化與中心城區快速交通連接,實現組團式發展。加強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結合實際加大糧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和疫情防控、抗災救災應急物資及生產供應配送等相關設施保障投入。
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
充分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承接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發展方向的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推動制造業差異化定位、規?;夯l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完善對外交通通道及設施,增強區域交通樞紐或節點功能。優化公共設施布局和功能,支持三級醫院和高等學校在大中城市布局,增加文化體育資源供給,積極拓展綠化空間,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支持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引導人口經濟合理分布。
增強小城市發展活力
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推動要素條件良好、產業基礎扎實、發展潛力較大的小城市加快發展,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增強要素集聚能力、產業承接能力和人口吸引力。順應城市興衰規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引導人口流失城市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向城區集中。支持資源枯竭城市因地制宜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趨勢,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因地制宜補齊短板弱項,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要。推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完善產業平臺、商貿流通、消費平臺等配套設施。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健全市政交通、市政管網、防洪排澇、防災減災設施,加強數字化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健全醫療衛生、教育、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社會福利設施。推進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建設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加強低碳化改造,打造藍綠公共空間。推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增強縣城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更好發揮財政性資金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和央企等大型企業加大投入力度。高質量完成 120 個縣城建設示范地區示范任務。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
堅持規模適度、突出特色、強化功能,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支持大城市周邊小城鎮充分對接城市需求,加強規劃統籌、功能銜接和設施配套,發展成為衛星鎮。支持具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強化要素資源配置,發展成為先進制造、交通樞紐、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鎮。支持遠離城市的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服務鄉村、帶動周邊功能,發展成為綜合性小城鎮。推進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
優化邊境地區城鎮布局
構建以邊境地級市為帶動、邊境縣城和口岸為依托、抵邊村鎮為支點的邊境城鎮體系。重點支持滿洲里、寬甸、琿春、綏芬河、東興、騰沖、米林、塔城、可克達拉等邊境城鎮提升承載能力。建設里孜、黑河、同江、黑瞎子島口岸,改造提升吉隆、樟木、磨憨、霍爾果斯、阿拉山口、滿洲里、二連浩特、瑞麗、友誼關、紅其拉甫、甘其毛都、策克、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口岸,持續優化口岸服務能力。推進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強化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嚴格實施邊境地區防疫措施,筑牢外防輸入防線。
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
基本貫通綜合運輸大通道,提高鐵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蓋率。建設城市群一體化交通網,加快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建設,有序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其他重點城市群多層次軌道交通建設,到 2025 年新增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 3000 公里,基本實現主要城市間 2 小時通達。系統布局和優化完善樞紐機場、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實現市地級行政中心 60 分鐘到運輸機場覆蓋率達到 80%。建設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優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功能,打造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系統,推動新建樞紐布局立體換乘設施,鼓勵同臺換乘,實施既有樞紐換乘設施便捷化改造。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推廣全程“一站式”、“一單制”服務,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