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摘要: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財政和金融政策都必須加大對實體經濟和國民經濟暢通循環的支持。
郭春麗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出發,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確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當前出臺《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新要求的重要體現,對持續擴大和滿足內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促進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緊密結合提供了重要指引,對加快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目的都是暢通經濟循環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我國經濟增速在2008年降至10%以下,2010年略反彈至10.6%后逐步下滑到2014年的7.4%,2015年跌至7%。這一時期經濟運行中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四降一升”)等困難,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經濟循環出現堵點。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論述。從實踐結果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穩定經濟運行、優化經濟結構、改善企業盈利等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在全球經濟疲軟情況下,2016-2018年經濟增速穩定在6.7%~6.9%的中高速水平;2018年“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達到14.8萬億元,2019年進一步提高到16.2萬億元。
國際金融危機還帶來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經濟大循環更加乏力,國內大循環也受到影響。在供給側矛盾還沒有完全化解的同時,需求側矛盾進一步凸顯。從國際看,全球陷入“二戰”以來最大幅度衰退,特別是消費占比較高的發達國家經濟降幅明顯,我國外需增長持續受到制約。從國內看,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內需發展受到較多限制。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由此可見,無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都是為了打通經濟循環堵點,促進供需更好對接,在這一點上兩者是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
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是單純依靠刺激性政策,也不再走簡單擴大規模的老路,要進一步助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按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投資再生產的全鏈條拓展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
(一)擴大內需要完善政策支持
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財政和金融政策都必須加大對實體經濟和國民經濟暢通循環的支持。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活力,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提振市場信心,量身定制出臺更具有針對性的擴大消費政策措施。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夯實國內基本盤??萍颊咭鷮嵚涞?,強化科技自立自強,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問題,加強改革開放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為國內市場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充分釋放內需潛在勢能。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增強內需發展后勁。
(二)擴大內需要提升供給水平
堅持去產能,受疫情影響,外需和內需持續受到制約,必須進一步給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做“手術”,推動資源要素向經濟轉型升級的領域集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持降成本,疫情以來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必須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負擔,增強擴大再生產能力。堅持防范化解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為內需穩定增長提供保障。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補短板,瞄準基礎設施、公共衛生、應急儲備等短板領域,加大投資力度。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大力培育新動能,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三)擴大內需要堅持五個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堅持實現共同富裕,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擴大內需工作各領域和全過程,為國內市場平穩發展提供堅強安全保障。
三、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在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新時代擴大內需應順應“三大深刻變化”,實現“三個隨之變化”,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發展階段發生深刻變化,擴大內需著力點應隨之發生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要素結構都在深刻變化。立足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不能再簡單地直接刺激投資和消費,而要同時著眼供需兩側,統籌考慮消費、投資和產業等重大比例關系,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
(二)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擴大內需方式方法應隨之發生變化
未來一段時間,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趨緊制約投資增長,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財政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制約內需潛力持續釋放。順應發展條件變化,擴大內需要準確把握國內市場發展規律,運用新視野、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三)國內市場規模發生深刻變化,擴大內需目標定位應隨之發生變化
大國經濟優勢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具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備的配套體系,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在市場需求、產業體系、人力資源、軟硬基礎設施等方面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要堅定戰略自信,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形成以國內市場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