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有利因素支撐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摘要:政府投資更多投向打基礎、利長遠、固根本的能力建設項目,2024年將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與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王希學
本報記者 | 趙慶國
1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副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解讀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并回答記者提問。劉蘇社表示,回顧2023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在戰勝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穩”“進”“好”三大特征。展望2024年,我國發展仍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總體上看,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支撐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因素依然較多。
突出做好七個方面重點工作
劉蘇社介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認真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對發展改革工作的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貢獻。
劉蘇社表示,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分析和政策研究、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投資管理和項目建設、改革和創新、綜合統籌和綜合平衡等方面的重點職能,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更加注重擴大有效需求,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更加注重增進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提高宏觀政策成效,突出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二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穩步恢復和擴大,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加力提效用好增發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府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持續推進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完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加力吸引和利用外資,提升境外投資質量和水平。
四是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五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加快推動節能改造,擴大可再生能源消費,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六是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強化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七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做好保供穩價工作,在發展中不斷提升民生福祉。
“十四五”規劃“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在回答記者有關“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提問時,劉蘇社表示,“十四五”規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對“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2023年12月底,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7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
劉蘇社介紹,從主要目標指標看,“十四五”前半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20項主要指標中16項基本符合或快于預期。
從重大戰略任務看,17個方面重大戰略任務總體進展順利,科技自立自強成效初顯,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國家經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從重大工程項目看,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等要素跟著項目走,加強調度和監測,強化要素保障,目前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96項進展符合預期、6項基本符合預期,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任務落實。
劉蘇社表示,綜合各方情況看,"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總體上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這兩個"過半"是在新冠疫情嚴重沖擊、國際局勢急劇變化等各項困難和風險挑戰下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十四五"以來,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扎實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推進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以及經費支持。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四是完善科研人員培養使用機制,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吸引政策。
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
金賢東介紹,2023年,在市場需求拉動、宏觀政策推動以及全行業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呈現出三方面顯著特征。
一是產銷規模創歷史新高。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2%,均創歷史新高。
二是滲透率穩步提升。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比重達31.6%,較2022年提升6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041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重為6.1%,較2022年底提升2個百分點。
三是配套設施不斷健全。截至2023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充電設施859.6萬臺,數量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車與充電基礎設施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金賢東介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對提振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作出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完善政策,積極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是"三個加快"。一是加快優化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大力推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是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強化汽車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電動化智能化技術水平,增強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三是加快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充電網絡布局,加快重點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運營服務水平,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
袁達表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2024年開年第一個工作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福建省晉江市召開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會上發布了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展示了全國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有關部門和地方也圍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出了具體舉措,激勵支持民營企業堅定信心、砥礪奮進。
國家發展改革委不斷加強與民營企業溝通交流機制,1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再次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認真聽取相關企業建議訴求,持續推動解決民營企業反映的實際困難。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方面采取更多務實舉措,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困難,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努力讓民營企業有感有得。重點是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構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二是狠抓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完善面向民營企業的信息發布機制,加大項目推介力度,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支持民營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會同有關方面打造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深度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關行動。加強涉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的一致性評估。
三是持續暢通民營企業訴求反映和問題解決渠道。不斷健全民營經濟形勢監測指標體系,加強民營經濟發展形勢綜合分析。健全完善多層次的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暢通政企溝通交流渠道。堅持從個案和整體上及時掌握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力爭解決一類問題、受益一批企業、助力一個行業,真心實意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排憂解難。
四是積極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不斷強化各方面統籌協調聯動,凝聚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總結推廣各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研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舉措,推動各地加強互學互鑒。推出一批敢闖敢干、改革創新的民營企業家先進典型,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持續營造正確認識、充分尊重、積極關心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流的營商環境才能打造一流的城市群,2023年各區域的營商環境建設成果如何?在推動各區域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對此,劉蘇社表示,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也是地區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深化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改革。為進一步推動重點區域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主動引導重點區域加強營商環境改革創新。
一是抓頂層設計,立足區域特點有針對性作出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持續出臺重點區域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22年出臺長三角行動方案,這個方案以一體化建設為重點,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截至目前,5個方面17項改革任務都取得了積極進展。2023年出臺粵港澳大灣區行動計劃,這個計劃以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為重點,推動大灣區整體營造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規范便捷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健康發展的法治環境、循環暢通合作共贏的開放環境。京津冀行動方案目前正在制定過程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以協同發展為重點,支持京津冀地區進一步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和對接合作,以一流營商環境助力區域高效協同發展。
二是抓基層創新,引導地方大力探索更多原創性舉措。在重點區域率先推進三年行動計劃,目的就是要積極探索并總結提煉行之有效、企業和群眾滿意度高的創新舉措,服務全國優化營商環境。例如,長三角地區深化"一照多址"改革,對涉企高頻經營許可事項探索開展"一證多址"改革,實施"亮碼檢查""一業一查"等創新做法,統籌多部門開展涉企行政檢查。
三是抓制度建設,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長效機制。加強重點區域營商環境相關制度建設,是確保改革舉措可復制、可推廣的重要前提。長三角地區已經在政府采購、海關一體協同工作機制、市場監管執法尺度和裁量標準等方面,建立起三省一市統一的制度安排?;浉郯拇鬄硡^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加大壓力測試,著力在形成更多突破性制度創新成果上下功夫。京津冀三年行動方案也將在強化協作機制上重點謀篇布局。
劉蘇社說,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繼續會同有關方面持續推進重點區域優化營商環境,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興業提供更多便利和更好服務,助力區域重大戰略實施。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如何激發消費和投資增長潛力、擴大消費?對此,袁達表示,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既是當期需求,也是未來供給,通過商品或服務購買等鏈條傳導,還能有效帶動收入增加、消費擴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適應引領并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袁達表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
2024年工作重點是:一方面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要下大力氣改善居民收入預期、提高消費能力、增強消費意愿。一是促進居民多渠道增收。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積極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強化農民增收舉措。二是創新商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促進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務消費質量。改善消費軟環境,讓群眾放心、安心、舒心消費。
另一方面,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要拓展有效投資空間,持續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提高投資綜合效益。一是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政府投資更多投向打基礎、利長遠、固根本的能力建設項目,2024年將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與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二是大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全面梳理適宜民間資本參與的項目清單,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進行項目推介,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三是推動降低投融資成本。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民間投資項目,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四是持續加強投資項目服務和要素保障。強化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協同配合,支持重點項目加快前期工作進度,加強項目資金、用地(用海)、環評等要素保障,加快項目審批手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形成實物工作量。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