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 浙商銀行為小微企業賦能
摘要:浙商銀行選擇了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破局方向,以平臺化服務戰略定制與之匹配的能力體系,專注于全心賦能企業。
2004年,美國經濟學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創作了《困境與出路》一書,書中揭示了“動機不對稱”這一商界真理。“動機不對稱”指的是,很多時候行業里已經出現了一個細分化的新市場,但是這個市場的盤子很小,業務量巨大的龍頭企業很可能對此不以為意。
正是由于“動機不對稱”的存在,一些相對弱勢的企業才有機會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行業強者。不過,就現階段的中國銀行業而言,銀行轉型的“結構性”機會并非無跡可尋。
市場中公認的銀行業存在三大“動機不對稱”機會:零售數字化、服務落地化、投資投行化,極有可能成為銀行業的變局方向。
龍頭銀行資產重,很難對于這些新的細分行業全力投入,這就給中小銀行留下了“動機不對稱”的機會。在股市中,“動機不對稱”帶來的增長能夠帶動股價的快速上行,甚至引發投資者對其的價值重估。
基于此,浙商銀行選擇了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破局方向,以平臺化服務戰略定制與之匹配的能力體系,專注于全心賦能企業。
孤島效應
過去,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是社會性話題,在那些無法獲得融資的企業中必定存在不少被埋沒的遺囑。無奈之下,很多優質的企業只能通過民間資本來融資,造成融資成本大幅增加,最終反噬企業經營。
“孤島效應”形成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制造業是社會發展的根基,他們的發展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持。如今很多銀行已經關注到這一領域,尤其像浙商銀行這樣重點布局的做法更是難能可貴。
雖然給中小微企業放款對于大多數銀行而言都輕而易舉,但能夠憑借超強的風控能力,竭力降低不良率,長期賦能中小微企業的銀行卻并不多。
關于浙商銀行針對性的中小企業業務開拓,公司副行長兼董秘劉龍曾明確道出成功之匙。
首先,浙商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無論是價格還是規模都不具備優勢,因此為了獲得客戶,要在優質客戶中做一些比較辛苦、比較小的業務,這些業務雖然規模有限,但是頻率較高,浙商銀行可以憑借出色的服務來獲得優質用戶的肯定,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其次,浙商銀行希望能夠深入到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從優質核心企業出發,向產業上下游拓展。由于這些優質企業都是各自供應鏈中的核心,因此可以獲得產業上下游的經營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浙商銀行可以識別哪些上下游企業具備競爭力,從而提供精準的服務,并把控風險。
最后,浙商銀行通過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合作,進一步植根整個生態圈,協助企業一起去維護、建設、深化和發展這個生態圈。在深入生態圈后,客戶的黏性和信息透明度就會比較高,這樣的話讓大家更加重視自己的信譽,能夠相對把風險控制得更好一些。
現在看來,浙商銀行聚焦民營企業和制造業的戰略是正確的。過去五年,浙商銀行是所有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中增速最快的公司,總資產、營收和凈利潤的年化復合增長均超過20%。
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除能增加經營業績外,也是對于未來的長期布局。實際上,銀行與合作的企業類似于共生關系,當小企業逐漸長大,支持他的銀行也會受益匪淺。
浙商銀行根植于浙江省,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依托于浙江省穩健的經濟發展,在浙商銀行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當地企業有望做大,而這也正是浙商銀行未來的核心增長根基。
平臺化破局
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浙商銀行選擇用科技賦能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自2014年落地票據池以來,經過幾年的摸索,浙商銀行于2019年正式全面實施平臺化服務戰略,并隨之建立了多個場景。
利用池化融資平臺獲取大量優質企業客戶,通過應收款鏈平臺和易企銀平臺實現業務拓展,最終以核心企業構建生態圈,在上下游、集團內部實現批量獲客。同時,運用區塊鏈技術、大數據風控平臺降低授信風險與信息不對稱。
平臺化服務戰略的實施,有效解決了獲客、提升用戶粘性、控制客戶風險三大難題。推動浙商銀行在存量資產指標上優于同業,以及在財務上體現出高成長性。
浙商銀行所打造的“金融+科技+行業+客戶”綜合金融解決方案最核心的服務理念就是:知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這樣暖心的服務平臺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如果按照傳統銀行業的做法,即使銀行給中小企業放款,企業也很難從中獲得成長。當企業用拿來的貸款去購置設備,雖然其總資產增加了,但同時他也增加了等額的負債。
從結果來看,這家公司的凈資產并沒有發生變化,但在財務報表中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這不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讓風險持續積聚。
浙商銀行的平臺服務,能夠進一步盤活企業的資產,讓企業在發展的同時,讓其負債增加更小。這就是“池化”理念。把企業的各種資產特別是流動資產入池,入池以后生成可用的額度,銀行提供金融服務,這樣等于盤活了企業各種各樣的流動資產。
通過把各種資產“池化”,流動性強的資產和流動性弱的資產都放在一個池子中,從而生產一定的額度,為企業提供流動性。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錯配,甚至還解決了品種上的錯配,是銀行業中鮮有的創新做法。同時,池化產品體驗極佳,且粘性極強,有利于培養長期客戶。
在“池化”基礎上,浙商銀行進一步用“鏈式”賦能,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用區塊鏈技術去解決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述,浙商銀行的服務目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而是企業的上下游擴展到整個生態圈。浙商銀行不僅僅是貸款方,更讓自己深入到企業生態圈建設中。
除“池化”和“鏈式”的特性外,浙商銀行的金融服務平臺最核心的點就在于持續開放。為企業提供電子金融服務,將平臺開放給客戶使用,運用銀行管理的理念和科技手段,將標的公司項下的所有成員企業的流動性統一管理,更好地服務客戶。
“池化”、“鏈式”和“開放”,這是浙商銀行“金融+科技+行業+客戶”平臺化服務戰略的特色,助力把握銀行業的“動機不對稱”機遇。
未來投資邏輯
銀行業并非近幾年資本市場的關注焦點,慘烈的紅海搏殺降低了投資者的預期。
但很多時候企業的經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壞,尤其是像銀行業這樣的存量行業,企業的發展更多看的是管理層的戰略眼光。低預期與高增長會形成預期差,這將帶動公司股價的長期上行。
正如招商銀行,在銀行業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其憑借出色的經營業績成為異軍突起的黑馬。
招商銀行的成功經驗表明,即使不被看好的銀行業,也是會走出大牛股的,那么浙商銀行會成為第二個招商銀行嗎?我們認為這主要取決于“橫縱”兩方面:橫向的全國復制、縱向的產業鏈滲透。
目前,浙商銀行業績增速很快,有望成為銀行業的一匹黑馬。但同時,浙商銀行也存在未來擴張水土不服的可能。截至2020年3月底,浙商銀行67.7%的資產集中于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是所有股份制銀行中集中度最高的。進一步聚焦,浙商銀行的資產又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杭州兩大城市。
從戰略角度看,浙商銀行專注扶持民營企業和制造業的做法值得肯定。如果未來浙商銀行能夠將這種模式成功復制到全國更多城市,那么他的業績將更快增長。
責任編輯:王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