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產業共振探索:聯動存量與開發增量
摘要:廣州、佛山兩市地處珠三角核心區域,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僅20公里,接壤地段長達197公里。2020年兩市GDP總和達3.6萬億元,占廣東省1/3。廣佛同城化作為國內最早實踐同城化概念的地區,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胡釗 穗發宣 方建永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張洽棠 皮澤紅 殷曉旭
城市和產業如何協調并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觀察到,無論是聯動存量,還是開發增量,都是城市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可探索路徑。
圖為山東濟南寬厚里一角。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廣佛:合作再提速“雙萬億”同城兄弟
清晨,“廣佛候鳥”從佛山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家中出發,乘坐廣佛地鐵到珠江新城,用時不到一個小時……廣佛雙城生活無縫接軌,正得益于兩座城市的無間融合。
從12年前廣佛簽署同城化框架協議,到如今打造廣州都市圈發展,廣州與佛山兩座兄弟城市正逐步實現全域同城化,激發出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的強大動能。雙方不僅在交通互聯、產業共建、環境共治、民生共享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催生出全國唯一的“雙萬億”同城化城市組合。
廣州、佛山兩市地處珠三角核心區域,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僅20公里,接壤地段長達197公里。2020年兩市GDP總和達3.6萬億元,占廣東省1/3。廣佛同城化作為國內最早實踐同城化概念的地區,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今年,兩市將持續升級深度合作,推進成立廣佛規劃委員會,探索實現規劃統一編制、統一實施;落實人才合作協議共建“廣佛制造業人才走廊”;專門印發實施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布局未來五年同城化工作……一系列重磅舉措也將持續支撐廣佛全域同城化成為全國同城化的典范和標桿。
深化廣佛全域同城化建設,引領帶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是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彰顯國家中心城市擔當作為的重要體現。去年以來,廣佛全域同城化開啟新局面,取得新進展。
今年,兩市將持續升級深度合作,推進成立廣佛規劃委員會,探索實現規劃統一編制、統一實施;落實人才合作協議共建“廣佛制造業人才走廊”;專門印發實施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布局未來五年同城化工作;以市場化手段為引領加快廣佛重大平臺建設,通過兩市共同組建合資公司有效推動重大平臺項目建設等……一座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大都市”正呼之欲出。
同城化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在頂層設計方面,廣州和佛山加強兩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緊密銜接,充分體現協同發展和優勢互補。去年,廣佛兩市已聯合編制《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方案》,聯合印發《廣佛兩市道路銜接規劃修編》《廣佛兩市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行動細則》等文件。
今年,兩地將持續推動《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廣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規劃方案報批和落地實施。
同城化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廣佛地鐵日客運量已超50萬人次。10年前,廣佛地鐵開通,如今,日客運量已超50萬人次。兩地正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深入推進廣佛交通互聯,在建地鐵對接線路2條(廣州地鐵7號線一期西延順德段、佛山地鐵2號線引入廣州南站),規劃銜接通道15條,地鐵網絡進一步融合互通。
深入共建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廣佛深入共建先進裝備制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等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先進裝備制造和汽車兩個產業總規模超2萬億元。兩地還攜手深圳東莞共建廣深佛莞智能裝備集群,在工信部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中成功勝出。今年,兩市將深入推動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加強廣州現代服務業與佛山制造業聯動,探索廣佛產業協同發展“鏈長”工作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兩市共同組建實體公司——廣佛投資發展(廣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兩市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投資運營的跨區域標志性工程廣佛薈項目也正在高水平、高標準建設中,如今,廣佛薈設計方案國際競賽比選進入最后階段。該項目位于佛山三龍灣與廣州番禺交界,毗鄰廣州南站,是橫跨陳村水道的城市綜合體建筑。該項目集交流、會議、展覽、商務、酒店、商業配套等功能為一體,主體建筑規模約15萬平方米,主要服務于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啟動區整體需求,同時也可作為擬進駐開放性大學配套設施,服務于廣佛合作辦學項目。今年,廣佛將加快推進廣佛薈項目前期工作。
今年,廣佛將進一步深化政務同城辦理,豐富通辦事項,優化通辦流程。支持高校在學科建設、畢業生就業等領域加強合作,深入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健全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聯動機制,推動電子健康碼互用、預約掛號互通和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共享。拓展“群體通”線上服務功能,合作舉辦賽事活動,提供體育便民惠民服務。
隨著廣佛同城化的持續深入,數十萬“廣佛候鳥”在兩座城市穿梭往來,“雙城生活”已成常態。
山東禹城:布局五大產業集群,建設“智造”新城
“十四五”期間,山東省禹城市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把布局產業放到關鍵位置,突出大產業、大平臺、大企業、大項目帶動效應,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構筑以高端裝備、醫養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為主導,以高端化工為優勢,以未來新興產業為輔助的“311”先進制造業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全面建設智造禹城。
第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聚焦打破制約禹城制造瓶頸,梳理“311”產業集群技術鏈、創新鏈、產品鏈、價值鏈,制定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產品推廣應用清單,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
推動產業鏈現代化。聚焦高端裝備、醫養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產業集群,全面推廣產業鏈鏈長制,努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服務全國的產業鏈供應鏈。
強化產業鏈配套協作。鼓勵骨干企業與研發機構、中小企業聯合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開展集群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營造良好產業鏈生態,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
第二,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業集群。
依托松果新能源汽車重點發展新材料汽車及上下游配套企業,推動其進入國內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充電樁領域。依托提艾斯科技、魯銀粉末冶金等企業,提高汽車整車電子電線束、齒轂、缸套、底盤等傳統汽車零部件生產的科技含量,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
依托通裕重工、三裕風電等企業,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整套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生產。
依托通裕重工、國晶新材料、羅美美妝、三越儀器等企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關鍵核心零部件、精密軸承、建筑消能減震裝置監測設備等。
第三,做強醫養健康產業集群。圍繞功能糖與植物蛋白兩個產業鏈條,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推進工業化生產,提升產品品質;圍繞大豆深加工,積極開展大豆廢水制備酶制劑、乳酸鏈球菌素的研發和產業化,在全國叫響禹城非轉基因大豆品牌。加強終端產品開發,加快功能糖在食品、飲品、保健品、畜禽用品等方面的研發生產,推動建設大健康產業園。
依托禹王制藥、艾蘭藥業、東瑞生物等企業,打造特色原料藥產業和稀缺原料藥產業。依托功能糖、植物蛋白優勢,重點瞄準糖尿病、慢性病、健身等特殊人群,大力培育特醫特膳食品產業。支持醫藥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基因藥物、蛋白藥物等生物創新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鼓勵開發老年人健康用品。
充分運用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運用互聯網技術,轉變生產模式和銷售模式,打造中國功能糖城工業互聯網。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統籌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資源,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打造智慧化、專業化的康養服務體系。
第四,做優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深化與東方電氣、南京風電的合作,發展風力資源開發、環保產業、多能互補、儲能系統等,加強風電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支持推進核電裝備、儲氫設備等新能源裝備的研發生產。加強風能資源開發,推進運達風電、華潤風電、東方電氣等風電項目建設。依托新園熱電、光大環保、惠福新能源等企業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垃圾焚燒發電、污泥焚燒發電、沼氣利用等新能源利用項目,積極探索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助推新能源產業擴量提質。
依托通裕重工、山東軍鈦、寶元硬質合金等企業,壯大鈦合金材料規模,打造華北鈦谷。依托魯銀粉末冶金、匯嘉磁電等企業,開發高壓縮性鐵粉、軟磁材料粉等高性能鋼鐵粉末新品種,以及粉末冶金汽車用關鍵零部件、高強度粉末冶金零部件等鋼鐵粉末冶金制品。
第五,培育未來新興產業集群。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應用推廣,推動人工智能在機器人、機床、汽車、醫療及政務、城管、社區、旅游、教育、安防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加快推動智能裝備和產品研發、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智能服務平臺等構建。積極加強與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智能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合作,搭建智能機器人大數據平臺,引進中高端工業機器人、智能化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項目。
積極加強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華大基因、達安基因等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發展精準醫療技術,開發精準醫學的檢測試劑、個體治療藥物等醫藥產品,以及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育種、司法鑒定等非臨床檢測。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