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解碼華南理工大學:緣何成為新能源汽車界的“黃埔軍校”

2021-11-15 11:40 中國發展網 記者皮澤紅
華南理工大學 新能源汽車

摘要:相較于傳統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智能汽車將傳統汽車由機械電控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件、機械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是一個高度集成綜合的行業與創新的新技術前沿。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長期以來,華南理工大學堅持“融入發展促發展”的辦學理念,學校發展與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在科技型企業家、研究型工程師培養方面成效突出,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近幾年,華南理工大學還多了一個稱號——新能源汽車界的“黃埔軍校”。

華南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隊設計的賽車

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的造車新勢力中,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占據了半壁江山。開沃汽車董事長黃宏生、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寶能集團姚振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璞泰來董事長梁豐、大洋電機董事長魯楚平、華鋒股份董事長譚幗英,以及廣汽研究院前院長、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向東等等,“華工系”企業已占領了智能汽車領域的整車制造及多個關鍵環節,成為智能汽車領域具備較大影響力的校友圈。

相較于傳統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智能汽車將傳統汽車由機械電控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件、機械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是一個高度集成綜合的行業與創新的新技術前沿。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進入新時代,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學校于2019年發布“新工科F計劃”,提出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不斷完善華工特色一流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兼備、“三力”(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卓越的“三創型”(創新、創業、創造)人才,為培養引領未來發展的復合型、創造性的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學校如何加強人才培養,為新能源智能汽車這樣高度綜合集成的行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呢?華南理工大學在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第一方面,加強通識教育,實施“+智能”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培養。

實踐表明,人工智能往往可以在一些可標準化、流程化的行業和情景中率先應用和發揮作用。新能源汽車行業由于具備了標準化、流程化的特點,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重點行業領域之一。一流大學不僅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更要積極主動把人工智能的技術有效地應用到人才培養當中。學校的一個舉措就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實施“智能+”或者“+智能”的培養模式,強化學生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培養。包括:在課程設置上面,設置了人工智能相關的通識課程,比如“小白學人工智能”課程;在計算機課程這個理科、工科、文科都要學的基礎課當中,探索如何加入人工智能的教學內容,更新和增加相關的教學內容,將人工智能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當中;在專業建設上,嘗試建設一些輔修微專業,2019年華工設立了一些本科的輔修微專業,包括五門左右核心課程,這里包括人工智能微專業。

第二個方面,要強化跨界和合作,建立協同育人機制,來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現代技術實際上打破了大學對知識的壟斷,大學已經不再是知識生產唯一的主體,大學要培養引領產業發展的人才,就必須主動走出象牙塔、強化跨界與合作、強化協同育人。

一是推動學科交叉、建設新工科專業,包括可以整合計算機、自動化、新能源、車輛工程等相關優勢課程資源,組建“新能源智能汽車”跨學科的研究平臺,推動教師開展關鍵共性前沿引領顛覆性技術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建設跨學科的課程,組建跨學科的教學團隊,來推動跨學科的研究資源,將教學資源的轉化,包括推動一些傳統,比如說車輛工程專業的升級。

二是促進科教融合,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包括組建多學科交叉的學生科創團隊,通過競教結合、項目驅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從事汽車研發、制造、管理及團隊合作的綜合能力。比如學校依托汽車零部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電動汽車整車技術工程實驗室和廣東省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打造了華南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基地,方程車、賽車的創新創業訓練基地。方程式賽車隊吸引了包括電力、電信、機械、車輛、發動機、材料、管理、會計等不同專業的優秀學生加入,每年自主設計制造兩輛賽車,分別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大賽和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并取得了不俗成績。

三是加強產學合作,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大學培養汽車行業人才絕不能閉門造車,學校在車輛工程等專業推行“五位一體”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廣汽集團、東風日產、億緯鋰能、藍微新源等企業,從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基于工程案例的課堂教學、基于實際工程問題指導畢業設計、協同指導學生參與方程式大賽、多途徑參與畢業生質量評價等五個維度,深度參與與汽車行業相關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先后與廣汽共建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廣州明珞汽車設備有限公司共建省級大學生校外教學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實踐教育平臺。目前學校也正與廣汽研究院、華為等產業界、行業界龍頭企業進行深入合作,首批建設了包括智能出行、人工智能在內的七個未來創新實驗室。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