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廬“快遞回歸”讓鄉村“活”起來
摘要:如今,像薛大姐這樣的取件場景在縣內各個行政村發生,快遞收寄末端從鄉鎮一級延伸到村一級,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收寄快遞。實現快遞進村,是貫徹落實《關于建立省快遞業“兩進一出”工程全國試點工作推進機制的通知》的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桐廬縣“快遞回歸”的重要內容。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中國發展網訊應致遠 邵曼波 鄒峰記者富慶熙報道
“現在真的很方便,村里有快遞驛站,走幾步路就可以寄快遞了,也能在這里取件。”日前,家住浙江桐廬分水鎮保安村的薛大姐在村里的“快遞驛站”,順利地將自家做的手工番薯干通過快遞寄給了客戶,真正享受到家門口寄件的便利。
如今,像薛大姐這樣的取件場景在縣內各個行政村發生,快遞收寄末端從鄉鎮一級延伸到村一級,老百姓不出村就能收寄快遞。實現快遞進村,是貫徹落實《關于建立省快遞業“兩進一出”工程全國試點工作推進機制的通知》的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桐廬縣“快遞回歸”的重要內容。
如何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成為擺在企業、政府面前的共同課題。桐廬縣創新合作模式,推進資源整合,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梗阻,在各村因地制宜打造“快遞驛站”。
新合鄉是我縣最偏遠的鄉鎮,全鄉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在快遞業和網購迅猛發展的當下,村民們收件寄件只能跑到毗鄰的鄉鎮,極大地抑制了村民的網購需求和農產品上行外銷的通道。
“快遞寄不了,我們的索面就賣不出去。”……
快遞進村難,難在哪里?這并非一輛小貨車、一位快遞員就能解決,運送線網、快遞成本、快件數量等都阻礙著快遞進村的腳步。
對此,桐廬縣轉變觀念,由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末端共配,“三通一達”、百世等民營快遞公司聯合入股,組建運營團隊,明確公司運營模式、共配網絡、村級驛站管理等工作,聘請職業經理人團隊負責推進“快遞驛站”全覆蓋工作和整體運營,搭建縣、鄉鎮、村三級共配網絡體系。
新合鄉牢牢抓住“村村通快遞”工程契機,通過征求民意、科學選址,在全鄉五個行政村建成“快遞驛站”,激活電商物流的“神經末梢”。
“建立‘快遞驛站’,不僅方便了村民取件寄件,更推動了新合農特產品‘走出去’。”新合鄉黨委委員葉鑫表示,該鄉有索面、茶葉、香榧等特色農產品,今年以來,借助“快遞驛站”寄遞渠道助力農特產品上行,實現索面、茶葉銷售額達560余萬元,為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經濟發展擴寬了路子,有效解決老百姓農產品進城難、銷售難問題。這不僅是快遞業“兩進一出”工程的內容之一,也是加快農產品上行,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
截至目前,浙江桐廬全縣181個行政村已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累計配送快遞90萬余件,快遞進村率達100%。隨著“快遞回歸”各項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物流體系日益健全,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