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成果集中發布 加速賦能千行百業
摘要:在工業領域,廣東知業的精益人工智能平臺將半導體封裝行業的產品質量提升約3%、產能提升約4%;博依特推出全球首個制漿造紙行業工藝大模型,平均生產效率提升10%、制造成本下降4%。
中國發展網訊 卓瑩瑩 記者皮澤紅報道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全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廣東省于4月9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產品與服務新聞發布會。會上集中發布了8個行業大模型、30個應用場景、29個解決方案及13款智能終端產品,全面展示了廣東省在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生態優勢。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曲曉杰表示,此次成果的發布標志著廣東正以“技術+場景+終端”協同創新模式,推動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千行百業提質降本增效。
發布會上,首先介紹了8個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這些模型覆蓋了從工業到安全、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并已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工業領域,廣東知業的精益人工智能平臺將半導體封裝行業的產品質量提升約3%、產能提升約4%;博依特推出全球首個制漿造紙行業工藝大模型,平均生產效率提升10%、制造成本下降4%。在安全領域,深信服安全大模型可24小時不間斷工作,將需要多次手動操作的安全運營工作量減少了92%。在教育領域,視源股份的希沃大模型將教師備課時間從2小時縮短到30分鐘;像素格物大模型節省了教師約30%的作業批改時間、降低了約20%的教育資源制作成本。此外,還有醫療領域的醫檢大模型、文旅領域的環球數科文旅大模型、風控合規領域的法象大模型、知識庫問答領域的智元起源大模型等,都在降本、增效或提質方面取得了直觀可感的應用效果。
隨后發布的30個應用場景,則涵蓋了工業、教育、醫療、安全等領域的具體實施案例。在工業領域,梳理了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裝備、紡織服裝、家電等10大細分行業的研發、生產、質檢、管理等全流程場景。在教育領域,梳理了學習、教學、實驗、資源分發、評估與決策支持等5大典型場景。在醫療領域,梳理了影像診斷、臨床決策、手術規劃、門診分診、就醫咨詢等10大典型場景,比如邁瑞醫療和騰訊聯合開發了全球首個臨床落地的“啟元重癥大模型”,讓醫生工作效率提升超30倍。在安全領域,梳理了生產風險監測預警、安全行為識別、應急救援決策、災害現場態勢感知和機器人救援與搜索等5大典型場景。
29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被推介,它們針對各行業場景中的痛點提供了解決之道。比如機智云質檢方案節約了紡織行業的人工成本并提高了產品合格率,金域醫學的智能體則加速了病理報告的生成過程。
13款智能終端產品也在會上亮相,包括玄羽數控機床智能系統、AI導診數字人、AI裸眼3D顯示器等多種創新產品,此外,還有腦機AI鼠標、自主飛行無人機以及動態交通AI機器人等多元產品。展示了廣東省在智能終端制造方面的實力與創新能力。曲曉杰指出,廣東作為全球電子信息制造重鎮,正通過AI技術重塑終端形態,搶占全球產業鏈高地。
華為、騰訊、視源電子、TCL雷鳥、深開鴻、樂聚、美的庫卡、拓斯達、廣汽等9家在算力芯片、大模型、行業應用、智能終端、機器人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詳細發布前沿成果。視源股份代表段宇指出,視源股份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將持續加大視覺、聽覺、觸角、數據AI技術的研發,并融合形成多模態技術,轉化了一大批AI成果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人工智能+教育”行動方面,還將持續提升,以AI賦能教育教學、服務教育不同環節,孵化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騰訊云廣東省總經理王健表示,目前,騰訊云AI大模型已在政務、零售、金融、工業等30多個行業落地。騰訊將持續降低技術門檻、聚焦場景落地,以“有用、易用、可靠”的AI能力助力廣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邁向全域、全時、全場景智能化時代。
據拓斯達機器人產品線總經理徐曉明介紹,2024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24萬臺,連續五年領跑全國,占據國內市場份額近半。作為大灣區智能制造的重要參與者,拓斯達充分依托區域產業優勢以自身在工業領域積累的場景數據,助力構建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讓機器人從“能干活”變得“會干活”。
廣東將持續加碼政策支持,包括建設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園區、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鴻蒙系統適配等。同時,通過創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組建產業聯盟,推動共性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隨著政策、技術與生態的多維發力,廣東正以“頭雁”姿態引領全國人工智能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