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上海模速空間如何煉成AI生態標桿
摘要: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級重點發展領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自我迭代,更推動了千行百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報道 4月29日,國家領導人在上??疾煳挥谛靺R區的“模速空間”時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級重點發展領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自我迭代,更推動了千行百業轉型升級。
作為上海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核心承載地,上海市徐匯區以模速空間為“核爆點”,全力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為建設全國人工智能高地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在這一“核爆點”中,稀宇極智、商湯科技、階躍星辰、無問芯穹、星紀魅族、特贊科技和斑馬智行七家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形成“北斗七星”矩陣,標志著徐匯區已形成“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產業協同”的閉環生態。
同時,秘塔科技、無限光年、它石智航、零唯億思、虎博科技、矩子科技、深勢科技、魔琺科技、星臻科技、青心意創等表現突出的大模型生態企業也在這里“群星閃耀”。
徐匯西岸,黃浦江畔,一條璀璨的AI星河正在不斷延伸。
“北斗七星”一一點亮
AI“北斗七星”是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佼佼者,它們正從技術縱深、普惠應用、產業融合等三大維度賦予人工智能以“加速度”。
在一眾亮眼的新星中,商湯科技是最早形成的一顆。成立于2014年的商湯,于2017年落戶上海市徐匯西岸,見證并參與了上海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它落滬這一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通知,這是上海人工智能領域的首個政策文件。
從AI視覺識別時代一直走到大模型時代,前瞻性布局讓商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早在大模型還未爆發的2022年,商湯在上海臨港便建成了國內當時單一體量最大的智算中心。
2025年是大模型應用元年。商湯徐立與阿里馬云隔空對話時,不約而同地提到,AI要成為老百姓的“日用品”。畢竟,性價比才是大模型應用生死線。今年4月10日,商湯宣布發放1億元算力代金券,加速大模型商業化落地。
除了算力這一基礎設施外,商湯更擔當著基礎大模型的角色,不斷突破性能,要與世界同行比肩。4月10日,商湯發布日日新SenseNova V6大模型體系,多模態推理能力對標OpenAI o1,數據分析能力大幅領先GPT-4o。從性價比角度來看,其多模態訓練和推理成本擊穿了業界成本的最低線。
更多新星在大模型時代誕生,稀宇科技成立于2021年,階躍星辰成立于2023年,無問芯穹成立于2023年。
盡管誕生不到4年,稀宇極智(MiniMax)已經成為通用語言大模型領域的一面旗幟,其文本、語音、音樂、圖像及視頻等自研多模態大模型綜合能力位于全球第一梯隊,具有全球領先的處理能力和高達400萬Token的超長上下文支持,是GPT-4o的32倍。
截至現在,MiniMax已經為全球超5萬家企業與開發者提供平臺接口,其推出的MiniMax Chat、海螺AI、星野等原生應用在C端已經收獲全球超20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
多模態大模型的能力正在推動AI Agent(智能體)快速落地。
階躍星辰相關人士向《IT時報》記者表示,智能終端Agent將是今年的發力重點。這位 生于上海、長于上海的“多模態卷王”,已在兩年時間內發布22款自研基座模型,其中16款是多模態模型。最近,階躍星辰Agent正在逐步與吉利汽車、OPPO手機、智元機器人、TCL等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分別在汽車、手機、機器人、IoT等領域打造AI+的標桿應用。
無問芯穹則想做“AI算力界的安卓系統”,將M種模型和N種芯片統一起來,以此解決國內AI領域的“生態豎井”難題,讓算力成本實現萬倍下降。2024年7月,無問芯穹在業內首次突破性實現6種不同品牌芯片間的交叉混合訓練,算力利用率最高可達97.6%,支持700億參數規模的大模型訓練。成立兩年間,從7人到超百人,是模速空間跑出的準獨角獸企業。
在“北斗七星”中,星紀魅族、特贊科技和斑馬智行等企業的存在,展示了AI與產業結合的多樣可能性,從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到構建全新內容創作方式,再到重塑出行體驗,這些企業正用AI賦能千行百業。
斑馬智行率先定義全球第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成為首家攻克OS內核及虛擬化等“卡脖子”技術的企業,已經與寶馬、奧迪、大眾等全球一線車企合作,打造智能座艙的中國名片。
星紀魅族將人工智能融入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眼鏡和IoT產品中,重塑人機交互的新體驗。
特贊科技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醫藥、工業制造、汽車、金融等行業帶來企業內容數字基礎設施的系統化升級,實現內容生產、管理、分發、分析等全鏈路的AI化。
AI星河如何璀璨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發展由算力、算法和數據三要素驅動,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支火箭,數據是燃料,算法是導航系統,算力就是引擎。
從“北斗七星”到群星閃耀,上海乃至全國的AI星河能夠璀璨奪目,都離不開算力基礎設施。
在模速空間一層人工智能產品體驗店的隔壁,上海電信模速智算專區正在建設中。這里將為模速空間的企業提供人工智能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上海電信已為模速空間百余家企業提供辦公、會議等配套通信服務。
上海是全國最重要的智能計算中心集聚地之一。上海的AI算力布局以“兩翼”展開,東部在臨港匯聚,西部在青浦、松江匯聚,像是給上海這塊人工智能高地裝上了翅膀,翱翔于AI星河。
上海電信等電信運營商是算力建設主力軍。早在幾年前,上海電信便在青浦區和臨港新片區前瞻布局智算中心建設。2024年8月,臨港智算谷1.2期封頂,全國首個單體國產萬卡液冷智算集群建成。2024年12月,青浦云湖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樁基、土建和機電等項目。由此,“東西兩翼”智算中心的格局基本形成。
算力供給是很多AI初創企業遇到的第一道難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模速空間率先搭建了一個公共算力調度平臺,上海電信首批接入,同時也對接了聯通、移動、上海儀電、商湯、火山引擎、華為、騰訊、阿里等多家算力供應商。
解決了“用得上”的問題,為了讓初創企業“用得起”算力,模速空間幫入駐企業申請了超億元的算力補貼券。
對于AI企業來說,算力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占到企業總成本的一半以上。創業初期,入駐模速空間的開放傳神就接觸過很多算力服務商,但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供應商非常少,接入上海電信的雙萬兆網絡接入和算力直連服務后,開放傳神創始人陳冉感到十分驚喜,大模型的訓練時間大大縮短,整體成本降低60%。
降本增效的背后,是萬兆園區打下的數字基建基礎。2025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全國首批萬兆光網試點名單,上海有8個項目上榜,徐匯區模速空間就是其中之一。萬兆光網如同數字世界里的“超級高速公路”,從模速空間到臨港智算谷,萬兆全光一跳直達,時延低至1ms,幾乎感知不到卡頓。這背后就是上海電信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的“一跳入算”服務。
2024年1月,上海電信推出首個運營商級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該平臺不僅為模速空間大模型企業提供了GPU云主機、彈性算網等基礎設施,還通過自主研發的算力調度平臺與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貫通了從算力供給到應用落地的全鏈路。
同時,該平臺已經承載模速空間大模型的運營管理云平臺底座,提供安全云服務和公共算力資源,形成“算力+平臺+安全”的立體化服務能力。
生態匯聚“核爆點”
回顧近年來AI的發展,大致可以概括為幾個關鍵詞:算力、模型、應用,而這些關鍵詞都需要有一個完整且成熟的生態做支撐。
走進模速空間,可以看到一條濃縮的產業鏈:算力層有上海電信、無問芯穹等,數據層有庫帕思、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開源數據平臺OpenDataLab等,基礎大模型有商湯、稀宇極智、階躍星辰等,應用層有星紀魅族、特贊科技、斑馬智行等,平臺社區有開放傳神等。
“大模型初創企業都會遇到缺算力、缺錢、缺人、缺場景等困難,但說到底是缺生態環境。”模速空間總經理陳海慈強調,模速空間的作用就體現在一句話里,“上下樓就是上下游”。
這句話在模速空間里流傳甚廣,如今,已有百余家企業成為“鄰居”。作為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已經構建了算力、數據、模型、應用的完整生態鏈。
2025年上半年,模速空間的總面積計劃擴展至10萬平方公里,一個全球級別的AI孵化生態正加速崛起。
模速空間就像是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的橫切面,它濃縮了一條AI產業鏈,勾勒了一張算力藍圖,點亮了AI“北斗七星”。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