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廣東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摘要: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污染源數量多、分布廣、累積性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持續改善的基礎仍不牢固,如大氣質量仍受氣象條件影響明顯。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仍占主導地位,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仍面臨艱巨挑戰。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胡釗 記者皮澤紅報道 4月25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金鑾表示,“十四五”將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引領,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各項工作任務。“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要“邁入新境界”,重點是通過四個“更加注重”,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
陳金鑾介紹說,“十三五”期間,廣東全省經濟總量連續32年保持全國第一的情況下,高水平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全部9項約束性指標,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決定性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走在全國前列。大氣環境質量領跑先行,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5%,PM2.5年均濃度達22微克/立方米,優于世衛組織過渡期第二階段標準。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2020年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7.3%,比2015年提升9.8個百分點,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練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質大幅改善。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全部無害化安全處置,土壤、固體廢物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十四五”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陳金鑾也認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污染源數量多、分布廣、累積性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持續改善的基礎仍不牢固,如大氣質量仍受氣象條件影響明顯。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仍占主導地位,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仍面臨艱巨挑戰。
為此,陳金鑾表示,廣東“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是更加注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以降碳推動源頭治理,倒逼總量和結構減排,推進能源、產業、交通運輸三大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有條件的地區或行業碳排放率先達峰。
二是更加注重精準、科學、依法三個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開展大氣、水、海洋、土壤、農村五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推進“無廢城市”和“無廢灣區”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深圳市生態環境質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省生態環境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創新,強化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設,推進“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健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大生態環境”格局,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四是更加注重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協同推進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應對氣候變化,強化陸海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全領域、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