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能源 正文

構建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開創依法治江新局面

2022-03-17 14:33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污染治理 長江經濟帶

摘要: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的微笑”,是反映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一年來,江豚逐浪的生動景象不僅出現在上海,在長江沿岸的鄱陽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江蘇南京,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也明顯增加。

本報記者 | 田新元

江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萬鳥翔集的長江口水域,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近日首次目擊到長江江豚躍出水面的瞬間。在10余年的生態調查中,這是江豚第一次跟生態環境工作者“萍水相逢”。江豚是長江的指示性物種,它的現身直接反映出長江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果。

3月1日,我國第一部流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迎來正式施行一周年。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一年來,各有關方面認真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推動長江大保護和綠色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92.8%,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達46.6%,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同發展“雙贏”,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愈加凸顯。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經濟發展加快轉型

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的微笑”,是反映長江生態的“晴雨表”。一年來,江豚逐浪的生動景象不僅出現在上海,在長江沿岸的鄱陽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江蘇南京,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也明顯增加。

“長江的微笑”頻現,是長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一個縮影。據介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484個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437個,沿江11省市自查的5785個問題已基本完成整改5020個,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污染治理“4+1”工程扎實推進、成效顯著,沿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60.6%。2021年,長江兩岸完成營造林1786.6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391.5萬畝、水土流失治理574.7萬畝。

這些成就的取得與長江保護法實施密切相關。一年來,各地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強問題臺賬管理,堅持按月調度,開展年中調研評估和“回頭看”,對整改不力的地方督辦、通報、約談,督促問題整改到位。強化治本之策,深入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加快補齊污染治理設施短板弱項。全面開啟長江10年禁漁新階段,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全面禁捕,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穩步推進,長江10年禁漁開局良好。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長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的通知》,推動建立健全禁捕長效機制,加快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出發,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

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經濟發展也加快綠色轉型步伐。長江“黃金水道”功能進一步提升,萬噸級船舶可直達武漢,2021年長江干線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35億噸,同比增長6.7%。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加快沿江高鐵規劃建設,14個長江干線港口鐵水聯運項目已建成投運5個。創新驅動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加快推進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成渝地區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長江經濟帶進出口總值達到17.87萬億元,同比增長19.4%,占全國比重達到45.7%。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賀表示,實施好長江保護法,就是要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和綠色發展示范帶,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表示,長江保護法既是一部生態環境的保護法,也是一部流域綠色發展的促進法。實施好長江保護法就是要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推進長江經濟帶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建立健全協同推進機制提升共抓大保護成效

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的職能,會同有關部門、企業和上中下游地區協同推進長江保護法實施,積極構建社會各界參與長江大保護的新格局。

建立協同謀劃協同落實工作機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組織相關部門、企業、沿江省市召開會議,研究審議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規劃政策文件,督促協調重大事項和重點難點問題。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實地調研和交叉檢查,督促指導地方政府、相關企業自查整改和立行立改突出問題,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會同相關部門、沿江省市建立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推進上中下游跨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市場一體化體系建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完善綜合管控機制。建立“負面清單指南+沿江11省市實施細則”的管理制度,堅決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線、河段、區域管住,堅決把產能嚴重過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突出的產業管住。開展負面清單執行情況評估,修訂完善負面清單,進一步強化對產業發展、區域開發、岸線利用的分類管控。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多部門、跨水域協同執法機制,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

健全省際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出臺《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支持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云貴川三省就赤水河流域、浙皖兩省就新安江流域簽署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省際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取得積極成效。

建立長江大保護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支持相關部門出臺《關于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財稅支持政策的方案》,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投入,三峽集團、中節能集團等央企累計投資超過2400億元,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共發放超過6700億元貸款支持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長江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開創了我國生態文明法治新局面,對于全球大河流域的綠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其影響是歷史性和世界性的。

實施“1+N”規劃政策體系

推動更高質量發展

“通過高頻度、高質量的宣講和執法行為,長江保護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母親河的立法理念深入人心。”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呂忠梅表示,各相關部門切實擔負起行業監管指導職責,各地方切實擔負起屬地監管職責,共同形成推動長江保護法有效貫徹實施的工作合力,營造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她建議,加快制定長江流域綜合管理配套立法步伐,解決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的組織形式、啟動方式、協調方式、協調程序等問題,明確不服從協調、怠于協調或協調不當的法律后果,切實解決長江保護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等體制機制問題。

常紀文建議,進一步總結和推廣長江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經驗,研究建立健全普適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人士表示,將會同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大力實施以《“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為統領,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和污染治理“4+1”工程、濕地保護、塑料污染治理、重要支流和湖泊保護修復等系列專項實施方案為支撐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1+N”規劃政策體系,進一步鞏固提升長江大保護成效,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發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更大成效。

在加強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方面,大力實施污染治理“4+1”工程。推進污水管網更新改造,加強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建立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兩張清單,完善規?;B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加快船舶受電設施改造,全面開展尾礦庫環境污染問題排查整治。加強排污口整治,嚴厲打擊污水直排等違法行為。持續鞏固長江禁捕成效,加快小水電清理整治,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著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立足沿江省市地域特點和資源稟賦,加快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力爭全線開工建設沿江高鐵,推進航道、船舶、港口和通關管理“四個標準化”,提高鐵水聯運和江海聯運組合效率,推廣綠色智能船舶。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示范,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政策制度體系。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的有效銜接,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長江保護法的護航之下,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不僅能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也一定會托起長江經濟帶這艘巨輪,乘風破浪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