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上海市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六年綜述
摘要:位于崇明東端的東灘濕地,江海相連,水天一色。這里設有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241.55平方公里,初心就是保護北半球南來北往的遷徙候鳥。
中國發展網訊 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近年來,上海市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致力轉變發展方式,出臺了《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和《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法規,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按照“生態立島”理念,崇明矢志不移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實施“+生態”“生態+”發展戰略,堅持人口規模、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個管控”,建立空間留白機制,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典范。
打造世界級生態島
位于崇明東端的東灘濕地,江海相連,水天一色。這里設有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到241.55平方公里,初心就是保護北半球南來北往的遷徙候鳥。
近年來,崇明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圍繞打造“鳥的天堂”目標,切實加強生態修復和生物保護,堅持守護優質灘涂資源,系統開展灘涂自然濕地生態修復,滅除外來物種互花米草達95%以上,逐步恢復了蘆葦、海三棱藨草等物種,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改善并趨于穩定,自然濕地保有率達到45.17%。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從2000年的7種提高到2020年的14種,鳥類種數從2000年的98種增加到2020年的298種,每年有上百萬只候鳥在崇明東灘棲息繁衍、過境越冬,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達7種。
崇明作為長江門戶,島內水網密布,空氣清新潔凈。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造福了野生鳥類,也為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位于崇明區長興島的青草沙水庫,承擔著上海一半以上的水源供應量,是上海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之一,受益人口超過1500萬人。
保護與開發,看似是一對矛盾,但在崇明巧妙地實現了和諧統一。一方面,崇明堅守生態底線,積極鞏固提升水、土、林、氣、灘涂等生態資源品質,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當好上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另一方面,崇明自覺將生態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把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攻方向,推動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將老百姓守護的綠水青山變成口袋里的金山銀山。
2016年以來,崇明區堅定不移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吃生態飯,逐步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旅游服務為先導、創新經濟為主體、綠色智造為支撐的生態型產業體系?,F代化的崇明生態農業,一直堅持“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原則,在農業生產上運用了很多智能化的技術手段,實現了農產品優質優價,創新了無化學肥料、無化學農藥的“兩無化”農產品體系。崇明區域公共品牌產品如大米、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優質柑橘等,正逐步成為長三角區域的搶手貨。
優美的自然生態,秀麗的田園風光,做大了崇明的全域旅游?,F在,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源源不斷的客流就會從周邊地區來到崇明度假。以高品質旅游、特色體育、活力康養為代表,許多綠色產業正在蓬勃興起,讓好風景轉化為新經濟,讓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長江禁漁 協調聯動
大江奔流,鳶飛魚躍。自古以來,長江入??诰褪卿в涡贼~類和定居性魚類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是長江漁業的主戰場,自然也是“十年禁漁”的硬戰場。
記者從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漁業管理處了解到,2018年以來,上海192艘長江捕撈漁船和194名捕撈漁民全部退出捕撈生產作業。截至2020年底,已實現退捕漁船捕撈許可證100%回收、退捕漁船100%拆解、捕撈網具100%回收銷毀、退捕漁民100%納入社會保障、有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100%就業等五個100%,率先全面完成了退捕任務。目前,長江上海段已實現無捕撈漁船、無捕撈網具、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生產和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等“四無”“四清”目標,非法捕撈得到有效遏制。
上海實施全面退捕禁捕,起步早,基礎牢,不僅時間上先于國家統一部署的“禁漁令”,而且聯合上下游、左右岸,聯動監督、協同立法,各部門通力協作,形成了長江禁漁“打非斷鏈”制度性銅墻鐵壁。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同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組織推進長江禁漁長三角聯動監督、協同立法工作,通過了關于促進和保障上海市做好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為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動開展長江禁漁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上海高院專門制定出臺《關于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 為長江十年禁漁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為長江“十年禁漁”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同兄弟省份農業農村廳積極會商,構建長三角三省一市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等聯合聯動執法機制。
強化交界水域共管共治,落實各方主體責任,織密織牢“水上打、陸上管、市場查”的執法監管網絡,加快形成“人防+技防”相結合、“水上+陸地”相呼應、“上下游、左右岸”相協調的禁捕體系,嚴格依法查處懲治各類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加工非法捕撈漁獲物違法行為,徹底斬斷非法捕撈、運輸、銷售長江野生水產品的黑色產業鏈。
同時,上海還積極創建長江禁漁工作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打擊非法捕撈機制,開展鐵腕整治,合力擠壓非法捕撈、運輸、交易活動空間。
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執法監管效能。運用雷達、光電、無人機等信息化技術,建設長江禁漁智能化管控系統,采用水、陸、空、天一體化、“人防+技防”相結合的管控方式,提升長江禁捕執法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強跨部門協同作戰和聯動執法,確保長江口禁漁管控全覆蓋、全天候、無死角。
加快執法裝備建設,打造快速反應執法隊伍。市政府撥出??钣糜谫徶枚嗨议L江執法高速船艇和無人機、紅外夜視儀等執法裝備。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協調推進長江禁漁執法碼頭基地建設,規劃建設長江禁捕執法指揮中心、執法保障用房、后勤倉庫以及各類輔助設施。
落實“三大行動”。一是“清船”,全部清除沿江沿海“三無”船舶(艇、筏),驅離長期滯留上海的外來漁船,并持續動態清零。二是“凈岸”,完成沿江沿海所有港汊、閘口的封閉式管理,全面清除灘涂、港汊、閘口、蘆葦蕩等區域的漁具、網具和矮圍。加強外來人口綜合治理,斬斷為非法捕撈提供生活生產便利的岸上服務鏈。加強保護區管理,杜絕“三無”船舶、外來漁船停泊、隱藏。三是“打非”,聚焦鰻苗、刀鱭、中華絨螯蟹汛期等重點時段,重拳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下一階段,上海將在鞏固前期工作成果基礎上,持續保持“江上打、水上查、陸上堵”高壓態勢,深入打擊涉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實現長江口水域全天候、全方位、全覆蓋巡控。
加強水源保護 建設科創中心
水,是上海城市的靈魂,更是她的發展命脈所系。
作為上海母親河的蘇州河,又名吳淞江,起源于太湖瓜涇口,一路曲曲彎彎,穿行于上海尋常巷陌,最終匯入黃浦江。蘇州河全長125公里,在上海境內53.1公里,舊稱“滬瀆”,上海簡稱滬,即由此出。
蘇州河孕育了近現代上海文明,卻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工商業無序發展,被污染得黑臭腥臊,幾無生命跡象。嚴重污染的蘇州河,成為上海一塊心病,居住在兩岸的300萬市民都不敢開窗。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場治理蘇州河的持久戰打響了。實施河長制、湖長制以來,上海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為引領,聯合江蘇、浙江摸清188條段省際界河(湖)情況,深入開展協同治理,全力推進河湖整治。經過不懈努力,中小河道全面消除了黑臭和劣V類水體,一條碧水悠悠、兩岸綠柳依依的蘇州河又回到了上海市民中間。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全市地表水優良斷面占比75.5%,無劣V類斷面;中央對上海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結果為優秀,全國排名第一。
吳淞燈塔,位于黃浦江匯入長江的吳淞口最外端,是各類船舶進出黃浦江的重要助航標志,也是上海灘百年風云的一個歷史見證者。吳淞燈塔站立的地方叫寶山,一座因港而興的工業城區。
寶山,這個曾以重工業名揚天下的城區,如今已實現“由重變輕、由硬變軟、由短變長、由黑變綠”的轉變,讓寶山這個傳統老工業基地在轉型之路上不斷跑出“加速度”。
寶山的華麗轉身,正是上海近年來不斷通過改革開放持續深化發展,為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注入新動能的縮影。長江經濟帶建設六年來,寶山區為國家戰略擔當使命,謀定快動,加速推進上??苿撝行闹麝嚨亟ㄔO。
重點板塊轉型邁入快車道,南大智慧城通過綜合整治實現“脫胎換骨”,全區累計關停高風險高污染等企業3000多家,近6平方公里土地整體收儲,控詳規劃獲批,總投資近400億元的52個項目集中啟動,百米雙子塔樓結構封頂。吳淞創新城建設規劃獲批,兩個1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加速建設,上海美院項目順利啟動,外環以南9平方公里完成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國際方案征集。成功獲批全國首個“中國郵輪旅游發展示范區”,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累計接待郵輪2269艘次、旅客1419.6萬人次,一舉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要功能板塊。
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加強制度建設,突出規劃引領,強化督查考核,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更大格局。同時,直面問題、攻堅克難,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大保護要求,促進督察反饋問題更好整改。構建“1+1+3+10”污染防治攻堅體系,滾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五年規劃,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污染防治計劃,開展十大專項行動,即優“化”、治柴、綠通、減硝、消重、凈水、清水、清廢、增綠、綠農行動。濱江示范段全線貫通,“三個美麗”持續深化。開展“五違”整治,累計拆除違法建筑3000萬平方米,536個部隊“停償”項目順利完成。新建綠地517公頃,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PM2.5累計下降40%,AQI優良率居全市第四。
六年的探索實踐,為寶山這個重化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繼往開來積累了寶貴經驗,寶山轉型已經邁出堅實步伐,但仍有很多大事難事需要“十年磨一劍”。寶山干部群眾表示,必須保持定力和韌勁,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朝著建設上??苿撝行闹麝嚨氐哪繕瞬粩嗲斑M。
共飲一江水 巨龍入海流
滾滾長江宛若一條巨龍,蜿蜒6300多公里,為中華大地勾畫出一道黃金腰帶。地處長江入??诘纳虾?,正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和長江經濟帶的龍頭所在。上海,既是長江生態環境的守門員,也肩負著引領長江經濟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龍頭重任。
近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長江保護法》貫徹落實工作,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突出位置,全市各部門各地區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持續完善規劃政策實施體系,聚焦基礎工程、關鍵工程,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增強生態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是強化規劃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發布實施了《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21-2025)》《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等,強化生態空間用途管制,明確全市劃分為優先保護、重點管控、一般管控三大類293個單元,初步建立覆蓋全市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從岸線、河段、區域和產業四個方面加強管理,強化綜合管控機制。二是加強資源保護,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面實施節水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和長江水生生物保護。三是加強水污染防治,推動水環境持續改善,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強農業面源、船舶、固體廢物監管和污染治理。四是強化政策實施力度,推動生態環境修復,成立禁漁專班,組織開展“清船、凈岸、打非”三大行動,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加強林業濕地、水生態保護修復。五是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加快重污染企業調整,發布實施了《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修訂更新了《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和淘汰類(2020年版)》,堅持鎖定區塊、項目、時間和責任主體“四個鎖定”,瞄準“三高三低”企業,提升沿江環境的整體優化和產業升級,落實優“化”專項行動,推動化工企業向合規園區集中集聚,持續推進清潔生產,打造綠色制造體系,大力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綠色發展。
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努力,推動長江上海段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蓋面積達到175.8萬畝,森林覆蓋率18.49%,圓滿完成“十三五”造林和森林覆蓋率目標,萬元GDP用水量19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4立方米,分別較“十二五”末下降38.7%和35.8%,全市建成市級綠色工廠100家,綠色園區20個,開發綠色設計產品116項,打造綠色供應鏈11條,其中,26個綠色設計產品、3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獲得工信部授牌。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近年來,上海持續提升城市能級,深入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建設,集聚了完善的要素市場和一大批跨國公司總部,形成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體系,空港、海港、口岸、保稅物流園區等共同構成上海世界級樞紐地位。上海借助自己在成熟市場、科技創新、資金人才、品質生活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在城市精細化管理、垃圾分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自貿區建設、科技創新、區域協作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積累了很多共性經驗,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參與國際競爭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強力支撐。
今天的大上海,商貿繁華,市容整潔,人民安居樂業,意氣風發。站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上,上海正在以更大力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定不移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動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向著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標,努力擔當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趙慶國 鮑筱蘭)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