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精心構建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摘要:今年以來,山東省政府出臺能源保障網行動計劃,印發燃氣機組建設工程等能源“八大工程”行動方案,全面拉開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大幕。
張建佩 段文奇 蘇航 冷云
本報記者 | 尹明波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步入“十四五”,山東全面貫徹能源安全新戰略,錨定“雙碳”目標,聚力打造能源保障網,部署實施能源發展“八大工程”行動,全方位譜寫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推動山東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強省闊步前進。據山東省能源局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山東省電力總裝機達到1.78億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33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35.6%、提高5.4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穩居全國首位;新型儲能裝機達到81.3萬千瓦,穩居全國第二;累計建成加氫站25座,位列全國第二,順利實現“雙80”到“雙70”的關鍵轉變。
海陽核電鳥瞰圖。山東省能源局/供圖
“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是山東必須肩負起的重要任務和歷史責任,使命必達、責無旁貸。”山東省能源局負責人指出,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我們的職責和目標,就是牢記囑托走在前,精心構建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心系“國之大者”
堅定扛起政治責任
今年以來,山東省政府出臺能源保障網行動計劃,印發燃氣機組建設工程等能源“八大工程”行動方案,全面拉開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大幕。這對山東能源行業乃至整個能源事業發展,不僅具有現實的實踐意義,而且具有長遠的戰略價值。
這是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全面建設能源強國的山東擔當。山東能源消費總量長期居全國首位,能源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而繁重。作為經濟發展和能源生產消費大省,山東肩負著全面建設能源強國的重任。以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快構建“三鏈兩體系”能源保障網,大力實施能源發展“八大工程”,就是落實這一重大政治責任的“時代大考”。
這是統籌發展與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山東實踐。山東是能源輸入大省,能源行業規模體量大、關聯作用強、影響范圍廣,對整個經濟社會穩定運行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先立后破,統籌發展和安全、當前和長遠、省內和省外、政府和市場、城市和鄉村,織密織牢能源保障網,條目化、清單化、工程化扎實推進“八大工程”行動,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在承壓前行中彰顯“山東韌性”。
這是調結構、促轉型,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山東路徑。能源是減污降碳的主戰場。當前,傳統能源面臨降碳任務之重、時間之緊迫前所未有,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既要大規模開發、高水平消納,又要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等多重挑戰。這就需要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將能源保障網和“八大工程”行動等一攬子政策措施抓實落細,保證傳統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之上,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開辟路徑。
全方位譜寫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山東篇章,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山東能源行業聞令而動、擔當作為,咬定目標、砥礪前行,誓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付之于行、誓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堅定不移地朝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速前進。
堅持高點定位
通盤謀劃發展目標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山東堅持規劃先行,“先立后破、以立為先”,從總體要求、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等提出系統頂層設計,架起能源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明晰具體工作要求和實施時間表、路線圖,構建形成了“1238”總體發展思路,確保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立得住”“立得穩”。
“1”織密“一個能源保障網”。以綠色低碳發展為重點,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加快構建“三鏈兩體系”能源保障網。到2025年,能源綜合保供能力不低于4.54億噸標準煤。煤炭供應能力不低于3.5億噸,原油供應能力達到1.5億噸左右,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50億立方米以上;電力總裝機達到2.1億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
“2”構建“兩個能源體系”。構建安全可靠能源儲備體系,加強煤炭、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高風險應對水平,強化能源應急保障;構建管控有力的安全生產體系,圍繞煤礦安全生產、油氣管道保護、電力安全運行持續開展能源生產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守牢能源保障安全底線。
“3”打造“三個能源鏈條”。構建綠色低碳電力供應鏈,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發展清潔電力,推動煤電“三改聯動”和“外電入魯”,持續完善網架結構,強化電力保障能力。構建內外協同煤炭供應鏈,優化省內開發布局,加大省外資源開發,調優煤炭運輸結構,穩定煤炭供應。構建海陸兼備油氣供應鏈,加大省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強省外資源調入,補齊油氣基礎設施短板,增強油氣供應能力。
“8”實施“八大工程”行動。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著力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著力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著力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燃氣機組建設行動。立足能源供給多元化發展,統籌天然氣供給、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網穩定運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積極推進重型燃機、分布式燃機、“風光燃儲一體化”項目建設。2022年,開工建設燃氣機組項目560萬千瓦左右;到2025年,在運燃氣機組規模達到800萬千瓦;到2030年,在運燃氣機組規模達到2000萬千瓦。
——煤炭天然氣原油儲備建設行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穩妥推進煤氣油儲備能力建設,建立多元、合理、靈活的儲備機制,形成產供儲銷有機銜接的儲備體系,不斷提高全省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煤炭儲備,2022年,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達到1300萬噸,社會儲備能力確保達到2000萬噸、力爭2400萬噸;到2025年,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達到2000萬噸,社會儲備能力確保達到3600萬噸、力爭4000萬噸;到2030年,全省煤炭儲備能力得到進一步鞏固。天然氣儲備,2022年,天然氣儲備能力達到11億立方米以上;到2025年,達到30億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達到40億立方米,其中政府儲備能力達到3.8億立方米。原油儲備,加快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日照港嵐山港區等大型原油碼頭配套原油罐區建設,建成勝利油田新東營原油庫等中轉油庫、裕龍島石化等煉化企業生產油庫,啟動菏澤東明石化產業園原油庫項目前期工作。
——海上風電建設行動。堅持系統謀劃、分步實施,海陸統籌、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海上風電規?;_發,協同發展高端裝備產業,著力打造山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2022年,省管海域場址全部開工建設,開工規模500萬千瓦以上、建成并網200萬千瓦;到2025年,累計開工規模1200萬千瓦以上、建成并網800萬千瓦;到2030年,具備條件的海上風電規劃場址應建盡建,邁入全國海上風電發展第一方陣。建成全國領先的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產業集群,2022年,海上風電主機年產能達到500臺套;到2025年,培育5家國內行業龍頭企業、10家專精特新企業、200家以上配套企業,基本建成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到2030年,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產業國內領先,產值突破1500億元。
——海上光伏建設行動。按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示范先行、分步實施總思路,統籌推進海上光伏規?;?、集約化、協同化發展,打造技術先進、生態友好、智慧融合的“環渤海、沿黃海”雙千萬千瓦級海上光伏基地:“環渤海”,布局海上光伏場址31個,總裝機規模1930萬千瓦;“沿黃海”,布局海上光伏場址26個,總裝機規模2270萬千瓦。
——氫能產業發展行動。充分發揮山東氫能資源特色優勢,聚力實施科技領航、品牌培育、固本強基、交通應用、生態優化“五大發展行動”。到2025年,氫能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元,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萬輛,累計建成加氫站百座;到2030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企業和品牌,全面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行動。圍繞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按照“竣工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思路,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2022年,抽水蓄能裝機規模220萬千瓦,在建規模580萬千瓦;到2025年,抽水蓄能裝機規模400萬千瓦,在建規模8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抽水蓄能裝機規模1200萬千瓦,在建規模500萬千瓦左右。
——蓄電池產業發展行動。綜合考慮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儲能等應用場景發展潛力和煤電儲能調頻需求,統籌推進蓄電池產能提升、質量升級和省域配套率提高。到2025年,全省動力及儲能蓄電池產能達到60吉瓦時,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壽命、經濟性等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半固態、固態電池得到充分發展,主要技術指標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單體能量密度接近400瓦時/千克,省域終端應用配套率達到30%以上。到2030年,全省動力及儲能蓄電池產能達到120吉瓦時,系統成本進一步降低,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單體能量密度力爭突破500瓦時/千克,省域終端應用配套率達到50%以上。
——核能發展行動。堅持系統觀念,加快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核能綜合利用基地、核能產業基地、核能科技創新基地“四基地”建設,積極推動核能多元化利用,培育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打造核能強省。到2025年,全省在運裝機570萬千瓦,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3000萬平方米,核能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到2030年,全省在運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以上,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核能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聚力攻堅克難
加速邁進能源強省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錨定“有效落實”,山東能源主管部門領導及機關帶頭擔當,當好領頭雁,“身至心至”排難除險,較真碰硬咬定不放;廣大能源企業大膽試、大膽闖、大膽干,昂揚向上、奮發有為,“我要干、爭著干、比著干”,全省能源行業上下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以最大決心、最強力度誓把“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燃氣機組加速推進。結合“十四五”電力規劃編制,組織全省開展項目申報,納入規劃燃氣機組項目63項、1814萬千瓦。為引導天然氣發電健康發展,出臺重型燃氣發電機組“容量電價+電量電價”兩部制上網電價政策,容量目標電價暫定為28元/千瓦·月,1個百萬千瓦項目每年可獲得3.36億元容量電價補貼。定期調度項目進展,明確年度完成時限,制定細化工作臺賬,確保有力有序扎實推進。今年計劃開工燃氣機組項目10個、共559萬千瓦,全年計劃完成投資20.25億元,截至6月底已開工華電青島、棗莊豐源等4項燃機項目。
煤炭儲備持續增長。督促承儲企業合理安排建設計劃,對所有項目全覆蓋督導,并進行周調度??茖W制訂儲備計劃,指導承儲企業調整銷售節奏,爭取省外權屬煤礦及晉陜蒙煤炭資源調運入魯,扎實推進實物儲備任務。制定全省煤炭儲備視頻監控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方案,指導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爭取15億元專項債券支持儲備能力項目建設。支持電力、鋼鐵、焦化等企業提升社會儲備能力。今年,計劃開工建設煤炭儲備項目8個、規模680萬噸,總投資71.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9.3億元,截至6月底8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有序推進。
油氣儲備穩步提升。印發加快推進2022年全省油氣管網和儲氣設施重點工程有關事項通知,建立省市企協調工作機制,發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嚴格落實配套政策,逐一與各市對接,分解政府儲氣能力目標。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全省政府儲氣能力建設方案和省級補助資金分配建議,保障政府儲氣能力達到國家要求。目前,建成各類儲氣設施規模10.2億立方米。今年,計劃建設油氣儲備項目12個,年度計劃投資151.1億元,截至6月底已建成儲氣項目1個、開工項目10個。
海上風電走向深藍。研究提出海上風電省級財政補貼等支持政策,納入第二批政策包;強化對項目的跟蹤調度,全力推動項目盡快開發建設,認真做好海上風電安全管理。繪制山東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導引目錄圖,指導地方加大招引力度,布局引進整機、葉片、塔筒等大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項目。會同相關部門籌備組建風電產業聯盟,加快風電產業融合聚集發展。今年,計劃建成山能渤中A、B1,三峽昌邑等海上風電項目,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資41.4億元。
海上光伏全面起勢。完成2022年度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競爭配置工作,共10個項目、總規模1125萬千瓦、總投資約675億元。召開部署推進會,督促各企業按照承諾開工并網時限,制訂報送項目建設及產業發展安排。利用建成(在建)海上風電場址,開展不同場景漂浮式海上光伏前期研究論證,總規模10萬千瓦。研究提出支持政策,納入第二批政策清單。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方面,指導督促項目開發企業開展前期工作,具備條件盡快開工。漂浮式海上光伏方面,目前各企業正在加快推動項目立項、科研課題實施方案編制論證、關鍵技術試制試驗等工作,積極推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實證研究,推動海上光伏挺進深藍。
氫能產業蓄勢崛起。強化政策支撐,圍繞加快推動氫能推廣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在2022年“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中探索出臺一系列支持氫能產業突破發展的具體政策,在全國氫能領域引起強烈反響,充分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和扎根山東謀發展的堅定信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調整完善山東半島氫動走廊項目,系統謀劃氫能重大生產力布局,項目總投資超過600億元,推動加氫站規劃布局,結合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方案,在濟南、青島、濰坊、濟青高速沿線規劃新建加氫站8座,為全面打通省內氫能動力貨運環線夯實基礎。目前,全省累計建成加氫站25座,位居全國第二位,全國首座高速加氫站、全國首座港區加氫站均在山東落地,華電濰坊制氫加氫一體站完成備案工作。加速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截至目前山東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250余輛,涵蓋公交、渣土、物流和重卡等多種車型。7月份,淄博市首批50輛氫燃料電池冷藏車交付運營,為我省燃料電池推廣應用再擴新板塊。
抽水蓄能蓬勃發展。沂蒙項目全容量投產,在運抽水蓄能發電裝機達到220萬千瓦。督促國網新源等投資主體加快項目前期工作,棗莊莊里項目完成預可研報告評審,萊蕪船廠、五蓮街頭、蒙陰華皮嶺等“十四五”重點實施項目正加快推進。會同省自然資源部門,對接協調項目建設用地,共同推進站點所涉及的生態保護紅線調整避讓工作。今年,計劃推進5個抽水蓄能項目建設、裝機700萬千瓦,截至6月底沂蒙項目全容量投產,文登、濰坊、泰安二期等項目有序推進,累計完成投資14.8億元。
新型儲能迅速發展。把新型儲能納入“十四五”規劃重點突破,出臺全國首個儲能示范應用實施意見,推出儲能優先、平進平出、優先發電量計劃獎勵、多勞多得等“政策紅包”;研究起草在電力現貨市場下加快推動山東新型儲能示范應用若干措施,制定加快推進山東儲能先進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的行動方案,提出“創新一個平臺、打造一條鏈條、配套一批政策”的總體思路,推動全省儲能產業發展。2021年,山東建成首批“5+2”及新能源配建新型儲能項目54萬千瓦,新增規模全國第一;全國首個電池儲能技術實驗室、全國首座商業化運行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投運;依托山東科技大學,成立全國高校首個二級學院——儲能技術學院;華能、華電等多家央企首個百兆瓦儲能示范項目紛紛落地。2022年,組織完成第二批儲能示范項目遴選,總規模309.5萬千瓦。截至目前,全省新型儲能總裝機規模達81.3萬千瓦,基本建成覆蓋材料生產、設備制造、儲能集成、工程建設、咨詢檢測等儲能產業鏈;今年上半年全省減少棄風棄光電量約1.63億千瓦時,相當于31萬戶家庭1個月的用電需求。
核能發展安全高效。海陽核電一期工程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榮成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完成燃料裝卸系統優化改造,繼續開展功率運行試驗;國和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海陽核電二期工程獲得國家核準并開工建設3號機組。石島灣擴建一期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截至6月底,全省在運在建核電裝機695萬千瓦,累計發電超過730億千瓦時。海陽核能供暖工程圓滿完成2021-2022年度供暖任務,安全穩定運行143天,供暖面積近500萬平方米;海陽核電900兆瓦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熱工程開工建設。清華大學榮成先進核能技術科研基地獲教育部批復;山東省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國家電投核能總部完成工商變更、稅務落戶等注冊手續,實現在魯實體化運營,全省核能投資運營、科技創新等產業鏈條不斷延伸。2022年,計劃建設核電及核能綜合利用項目5個,截至6月底在建項目年度累計完成投資55.6億元,預計全年完成投資115億元以上。
煤礦安全穩中向好。嚴格按照國務院安委會及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部署要求,強化十五項硬措施和省政府“八抓20項”安全生產創新舉措貫徹落實。深入開展煤礦安全專項整治治本攻堅,每月動態更新“兩個清單”,立足監管部門、上級企業、煤礦等三個層面,聚焦46項重點內容,開展煤礦安全生產大檢查。6月1日,山東省能源局會同相關部門召開全省煤礦警示教育暨汛期安全生產工作會議,開展警示教育,部署安排做好汛期煤礦安全生產。每季度組織開展風險分析研判和預警通報,對全省煤礦辨識的重大風險均全部落實管控責任和措施。緊盯沖擊地壓等高風險煤礦,組織開展拉網式、起底式排查,嚴格落實整改責任、資金、措施、時限、預案“五到位”,堅決做到不安全不生產。加強煤礦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強化達標動態管理,一、二級標準化礦井占比達到90%。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學習、大培訓、大考試”專項行動,提升煤礦干部職工的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和安全素質。
“征途漫漫從頭越,奮楫揚帆向未來。”山東省能源局負責人表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山東能源行業將在“走在前、開新局”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指引下,勇立潮頭、敢為人先、事爭一流,聚力打造能源保障網,奮力攻堅“八大工程”行動,全力譜寫黃河流域能源高質量躍升發展新篇章,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贏得更大榮光。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