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能源 正文

福州963公里的藍色海岸線愈發富饒

2024-07-22 16:27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海洋經濟

摘要:海洋是連接內外的“大通道”。眼下,海洋經濟已成為沿海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進入新時代,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將福建定位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本報記者 | 張自芳

向海經濟逐浪興,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崛地而起,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整“裝”待發,“絲路海運”不斷擴大海上“朋友圈”……眺望瀚海煙波,福建藍色經濟已揚帆起航,吹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嘹亮號角,奏響向海圖強的新樂章。

“海上經濟”一路高歌

正是夏日好時節,海風輕拂、天空蔚藍。

從福州市連江縣苔菉鎮出發,行船20多分鐘,便可抵達福建本土研發的首個深遠海養殖平臺——“福鮑1號”。據了解,“福鮑1號”2019年下水,所處水域水深35米,可養殖約15000籠鮑魚,年產量達45噸。

 三峽集團東山杏陳180MW海上光伏電站位于福建省東山縣杏陳鎮、前樓鎮海域,這里日照長、風速大,屬于抗臺型潮汐帶海上光伏項目。圖為施工人員在海上光伏電站現場安裝支架和光伏組件。新華社 

三峽集團東山杏陳180MW海上光伏電站位于福建省東山縣杏陳鎮、前樓鎮海域,這里日照長、風速大,屬于抗臺型潮汐帶海上光伏項目。圖為施工人員在海上光伏電站現場安裝支架和光伏組件。新華社

“這個鮑魚的‘家’,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這座海上巨無霸重約1000噸,能抵御15級臺風的肆虐。”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深遠海養殖平臺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更豐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原先鮑魚只能在岸邊養殖,現在有了高科技,養殖成本得到縮減,鮑魚的質量也大大提高。”

萬頃碧波可耕田,近年來,連江縣大力發展深水遠岸養殖和可持續遠洋漁業。2023年,連江鮑魚養殖面積達1530公頃,產量突破5.66萬噸,產值達47.46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縣級榜首,被譽為“中國鮑魚之鄉”,全國每3個鮑魚中,就有1個來自連江。

而今,963公里的藍色海岸線愈發富饒,海洋漁業、臨港產業、濱海旅游等“海上經濟”一路高歌,強勁的“藍色引擎”牽引福州奮楫揚帆。2023年,福州市海洋生產總值3250億元,位居全國第三;水產品產量307.5萬噸,位居全國第二;漁業產值691.8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福建風勁滿帆踏潮頭

從霞浦海岸的遼闊無際到平潭島的礁巖傲立,從湄洲灣的海波浩瀚到鼓浪嶼的詩意翩翩,沿著東海之濱自北向南,閩人食海而漁、傍海而居。這是一片“伴海”而生的土地。作為海洋資源大省,福建坐擁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為陸域面積的1.1倍;大陸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居全國第二位;海岸線曲折率居全國第一位,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10.9公里;全省有海島2214個,居全國第二位。

進入新時代,福建始終牢記向海發展的囑托,堅持向海圖強不放松,海洋事業產業一體推進,奮力追逐建設海洋強省的“藍色夢想”。

2021年5月,福建省出臺《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35年,在“海上福建”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躍上更大臺階。2021年11月,《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規劃》規劃一系列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8%以上,高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個百分點以上,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在位于平潭的三峽集團福建海上風電場,海風絲絲縷縷,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映入眼簾——一座巨型白色“大風車”高高屹立,一幅海上風電場的壯闊畫卷徐徐展開。

三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采用四樁導管架風機基礎,輪轂中心高度152米,約相當于一座52層大樓的高度;機艙、發電機組合體重達385噸,相當于190臺越野車的重量;葉片長123米,單只葉片重54噸,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約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大。

“這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的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在高端裝備制造能力、深遠海海上風電施工能力上實現新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負責人表示,根據該海域的多年測風數據計算,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可節約標煤約2.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

沿著漫長的海岸線一路南下,??吭趶B門廈船重工船塢的7500車位LNG雙燃料汽車滾裝船巍峨龐大,十分“吸睛”。

“這是全球已投運的最大規格的節能環保型7500車位LNG雙燃料汽車滾裝船。”福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船型總長199.9米,型寬38米,型深14.8米,航速19節,續航力12000海里,采用單螺旋槳雙燃料混合動力系統,投入運營后可實現24%以上的減碳率。

一個個“全球領先”背后,是福建人不斷加快的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成為“海上福建”建設有力的注腳。

巨輪劈波斬浪正遠航

福建“漁、港、景、能”資源豐富,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成為海洋經濟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數據顯示,2023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近1.2萬億元,同比增速5.5%,總量連續9年居全國第三位,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1.7%。

在寧德,大黃魚產業飛速發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一片片深邃湛藍的海洋化為“藍色糧倉”。

從三都澳碼頭駛向官井洋公司的大黃魚養殖基地,沿途可見成片的新型環保塑膠漁排,這些漁排把三都澳上萬畝養殖區劃分得整整齊齊,一條條大黃魚暢游其間,猶如住在“連排別墅”。不過30分鐘,便來到大黃魚養殖基地,黃黑相間的新型塑膠網箱點綴在海面上,蔚為壯觀。

“漁排轉型升級后,水變清了,感覺20多年前的那片海又回來了。”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新的網箱也給了大黃魚更大的游動空間,魚兒減脂瘦身,肉質更鮮美,更接近野生。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如今,從人工育苗到規?;B殖,從塑膠漁排到深遠海養殖,科技迭代升級。2023年,寧德市大黃魚養殖產量達到21.3萬噸,占全國80%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

寧德大黃魚產業的崛起只是縮影。立足全省,2023年,福建穩居全國海水種業規模第一,年均繁育魚、蝦、貝、藻等苗種接近2萬億單位。

既要向內“挖潛力”,也要向外“引活力”。

海洋是連接內外的“大通道”。眼下,海洋經濟已成為沿海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進入新時代,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將福建定位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近年來,福建港航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載體平臺持續打造,“藍色朋友圈”不斷擴大,“海絲”和“陸絲”在福建實現陸海聯動、東西互濟。

福建省水陸、水鐵等多式聯運發達,興泉、衢寧等多條鐵路連通沿海港口和內陸地區;全省開通“中歐班列”的城市達到6個;“絲路海運”聯盟成員單位達到317家,覆蓋產業鏈上的港口、航運、物流、港航服務、生產、貿易和批發零售等所有環節;“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總數達到122條,通達46個國家的135座港口。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海洋經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海上牧場方面,遠洋捕撈產量多年保持50萬噸以上,遠洋漁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臨海工業方面,近年來5個化工園區總計實現產值3747億元,同比增長19.9%;濱海旅游方面,發展休閑漁業,累計培育省級“水鄉漁村”休閑漁業基地269個……

如今,海洋是福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福建正劈波斬浪、筑夢遠航,向海圖強,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增添藍色動能。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