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渭:廢舊農膜“以舊換新”繪就鄉村振興綠色“底色”
摘要:據通渭縣能源站站長崔文學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回收廢舊農膜6524噸,回收率達86.06%,回收處置6493噸,資源化利用率99.94%。
中國發展網訊 近年來,甘肅通渭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和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緊密結合,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廣泛動員農戶參與廢舊地膜“以舊換新”活動,不斷提升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早上九點,通渭馬營鎮油坊村廢舊農膜集中回收點已排起長龍。幾十輛滿載廢舊農膜的農用車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完成驗收、卸車、開票流程。
“今年交了10車舊膜,領了7卷新膜,這樣春耕的時候就能少買些新地膜了。”通渭縣馬營鎮呂楊村村民呂璽笑著說道,“既處理了垃圾,又省了春耕開支,這買賣劃算!”
這樣的場景正在通渭縣18個鄉鎮同步上演。在通渭碧玉鎮農膜回收點,村民穆一兵的三輪車在隊伍中格外醒目。“早上來了一趟,這是第二趟。”他指著堆成小山的舊膜說,“以前地膜亂堆亂燒,現在能換新膜還保護環境,必須支持!”
通渭縣碧玉鎮農膜回收點負責人強紅義介紹,根據目前回收情況來看,今年全鎮預計可回收廢舊農膜450噸。
“我們按100公斤舊膜兌換1捆新膜的標準,農戶積極性非常高。目前,已兌換新膜700捆,回收舊膜7萬多公斤。”碧玉鎮農膜回收點負責人強紅義說道。
這場生態攻堅戰的背后,是通渭縣構建的縣有回收企業、鄉鎮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全覆蓋回收體系。馬營鎮今年建成油坊、黑燕、錦屏3個村級回收點,碧玉鎮則通過“群眾參與、村級組織、網點回收、集中拉運”的鏈條式管理,形成覆蓋全域的回收網絡。各村公益性崗位人員化身“環保衛士”,既維持回收秩序,又走村入戶宣傳政策。
“由于換地膜的人多,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組織公益性崗位人員在周邊維持秩序,讓老百姓安安全全交地膜、安安全全回家。”碧玉鎮碧玉村村主任楊的鵬說。
“馬營鎮設置廢舊農膜回收點3個,按照‘10:1’的回收比例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兌換工作,目前已回收廢舊農膜2500方,發放加厚農膜2490卷。”馬營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孔德乾介紹說,馬營鎮采取集中回收、統一兌換模式,每周一、四集中回收,回收的廢舊農膜由專人負責運往農膜回收企業進行二次加工。周五統一兌換,農戶憑票兌換加厚新農膜。
據通渭縣能源站站長崔文學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回收廢舊農膜6524噸,回收率達86.06%,回收處置6493噸,資源化利用率99.94%。
當前,通渭田間地頭與村莊主干道實現環境蝶變新顏,一幅農業產業旺、生態底色亮、鄉愁韻味濃的振興圖景正徐徐鋪展。(許文逸)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