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城市共組一個“圈”,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2020-06-11 11:13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都市圈

摘要:全球化條件下,都市圈不僅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引擎,更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單元。紐約、倫敦、東京等都市圈,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領頭羊作用。

陳鷹

“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我國第一份以“都市圈”為主題的中央文件——《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標志著我國都市圈時代正式來臨。

全球化條件下,都市圈不僅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引擎,更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單元。紐約、倫敦、東京等都市圈,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領頭羊作用。

隨著我國中心城市和周邊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大力發展都市圈,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都市圈可以成為城市群發展的先導區和示范區;另一方面,都市圈的發展模式有助于引領中心城市擴大開放,攜手周邊城市組團發展,避免發展成“單體”或者“寡頭”城市,從而進一步提升整個都市圈城市群體的發展質量。

事實上,我國業已形成不少經濟總量大、集聚能力強的都市圈: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都市圈以及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1000萬~2000萬人的都市圈。有研究報告指出,這24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約33%的常住人口,創造了近54%的GDP。

都市圈最大的特點,是“圈”內城市互動頻繁、關系緊密,不同城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并存的現象日益凸顯,相比城市群,都市圈更有利于平衡利益、加強合作。

不過,我國都市圈的發展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受交通等因素制約,一些都市圈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還不夠強,大小城市共同構成的都市圈層級結構發育尚不夠成熟。縱觀世界各地較為成熟的都市圈,往往都擁有一個金字塔型的城鎮體系結構——以核心城市為中心,周圍梯次排列著若干城市,不僅結構清晰,而且分工明確,有的是產業衛星城,有的是居住型城市,等等。以東京都市圈為例,在東京百公里輻射半徑內就有大大小小的城市近80個。與東京都市圈相比,上海都市圈是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在內的8個城市。再看北京都市圈,若以1小時通勤圈為標準,北京都市圈僅包含北京市大部分區域以及廊坊北三縣(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固安、廊坊市區、涿州、武清等地。

外圍城市層級體系的完善度,是支撐都市圈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一個關鍵因素。當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中期,各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磨合與調整,期待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建立中小城市體系完備的都市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責任編輯:劉丹陽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