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從四方面進一步化解存量和新增風險
摘要:可考慮從四方面進一步化解存量和新增風險。對于當前中國債務水平和債券市場的存量規模來講,風險釋放是常態。一是應保證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二是要認識客觀規律,對風險釋放做好管理和引導;三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發揮其融資功能;四是要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
中國發展網訊 1月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21期)于線上舉行。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出席并以“宏觀穩杠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范”為題發表演講。
袁海霞表示,可考慮從四方面進一步化解存量和新增風險。對于當前中國債務水平和債券市場的存量規模來講,風險釋放是常態。一是應保證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二是要認識客觀規律,對風險釋放做好管理和引導;三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發揮其融資功能;四是要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
具體而言,一是宏觀政策不急轉彎,加強財政貨幣協調性。以地方政府為例,當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化解主體基本上都是各地融資平臺,融資平臺的債務又和各地金融機構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這類債務化解上,要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時間上的配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的傳染。
二是要擺正觀念。當前中國債券市場存量已經超過110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但違約規模和違約率遠低于美國。隨著我國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債券市場風險釋放進入常態是正常的。要結合市場化改革優化定價機制,提高債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做好債市預期管理。發行人要與市場主體、中介機構、評級機構充分溝通,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從而避免一些超預期事件帶來的市場劇烈反應。
三是可以在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債券市場韌性上有所作為。通過堅持錯位發展、突出特色,提升各市場板塊的活躍度和流動性。對債券市場而言,要針對其結構失衡、定價機制扭曲、逃廢債行為等采取有力措施,對債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格監管和處罰,增強投資人信心。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信用市場的結構,進一步發展高收益債市場,為民營企業和低評級企業發行債券提供支持。還要進一步豐富市場參與主體,吸引更多合格參與主體和投資者。
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債券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比如持有人會議制度中中小投資者在其中的地位、話語權非常弱,針對中小投資者的機制應進一步健全補充,允許投資者針對持有人會議的決議提出異議。加強信息披露管理,對發行人開展信息披露相關培訓,強化投資者對發行人和主承銷商行為的約束。
為何違約頻發?袁海霞認為,從宏觀上看,在債務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下,宏觀杠桿率快速攀升,但是,在經濟下行周期,經濟增長對于債務本息覆蓋水平和能力在趨弱。從微觀上看,實體經濟主體隨著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表現在財務以及現金流對應的債務、或者對短期債務覆蓋能力的弱化。與此同時,再疊加上融資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再融資能力或者再融資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回到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對沖政策下,風險得到了很大的緩釋,但風險實質上并沒有得到解決”,她指出,2020年下半年,隨著寬信用的邊際收緊,經濟穩步修復,政策發生了一些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高負債經營模式下,其再融資壓力是加大的,反映在經濟運行中,原來的一些對沖性的融資行為和投資性的融資行為也就轉化為旁氏融資的行為。旁氏融資出現的越來越多,就不可避免帶來違約的發生或者是信用風險加快的暴露”,袁海霞分析認為。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