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智庫: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021-03-29 14:32 中國發展網
雙循環

摘要:報告認為,中等收入群體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國發展網訊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1年第一季度)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題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助力需求側改革》的報告。

報告發布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趙忠表示,我國的收入分配同時面臨老問題和新挑戰。第一,收入不平等現象嚴重,且不平等程度長期高居不下;第二,勞動收入份額有改善,但占比仍然較低;第三,城鄉差距顯著、低收入家庭尤甚。

報告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不平等整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從收入不平等的結果看,有個共同因素:經濟體制轉型的因素、個人和家庭的因素、制度因素。

報告強調,除上述問題外,技術進步也對我國的收入分配帶來了新挑戰。報告指出,當前以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在將科技進步轉化為更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動力的同時,機器人、人工智能驅動下的自動化正在顛覆勞動力市場,加劇失業與收入不平等。

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齡人口對于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報告強調,2.6億老齡人口面臨著養老和醫療的龐大支出和巨大風險,極有可能從中等收入群體滑入低收入群體。而且,家庭的養老壓力也將施加在正處在勞動年齡的中等收入群體。

報告認為,中等收入群體在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有利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政策措施方面,報告建議,第一,抓住農民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應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幫助農民工盡快完成市民化;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增加農民工家庭的財產性收入;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賦予農民更多就業選擇;提高農民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提升農民工人力資本,以長遠眼光提高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質量。

第二,借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收入水平。第三,提高勞動份額,改善初次分配格局。第四,完善社保體系、穩定收入和支出預期、降低預防性儲蓄、促進消費。第五,未雨綢繆,積極應對技術進步和人口老齡化的潛在沖擊。應適時適應技術變革時代的人力資本戰略;再次強調優化發展模式;完善相關財稅社保政策;系統性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鼓勵生育政策、采取多重措施延長人口紅利、做大做強養老制度中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在科技政策上要推動與老齡人力資源互補的技術創新、發展銀發經濟。

在加強與技術進步相關的制度和政策研究方面,報告建議,一、賦予工人對資本的所有權、實行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即每位公民都能得到政府定期的無條件轉移支付。報告認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相比于其他福利政策的一個顯著優點是不附帶任何條件限制,給全部居民提供固定數額的轉移支付,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支配這筆支付。技術進步通過推動推動生產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創造巨大的財富和價值,而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作為一種廣發的社會安全網,則可以保證每個人即使不就業,也可以達到體面的生活標準。全民基本收入的具體數額則往往設定為貧困線或是貧困線的一個比例。

二、建立針對機器人或自動化的征稅措施。報告認為,機器資本的成本在逐漸降低,從而機器資本在生產中對勞動力進行了替代,這是自動化或者人工智能影響就業和工資的主要渠道。通過對機器人征稅,將會減緩自動化技術的采用,給予勞動者時間去適應其他職業。這部分收入也可以用來補貼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培訓和實行全民基本收入的資金來源。

但報告也強調,需要注意的是,對機器人征稅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個最優選擇,對機器人征稅可能會減少社會福利。由于機器人納稅會抑制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在對機器人征高額稅收時,帶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損失可能比征收的稅收更多。因此,針對機器人或自動化的稅收額度需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責任編輯:張洽棠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