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不斷釋放
摘要:2020年,廣東認真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合作平臺建設、規則銜接、民生領域融通等,不遺余力地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5月17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廣東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與分析(2021)》。
該藍皮書指出,2020年,廣東認真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合作平臺建設、規則銜接、民生領域融通等,不遺余力地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
扎實推進粵港澳基礎設施“硬聯通”
2020年,新橫琴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成,黃茅??绾Mǖ?、深中通道建設順利推進,促進粵港澳深度融合相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邁入“快車道”,正式開通運行廣清城際等2條城軌線路,開工建設珠海至肇慶、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等6個區域干線高鐵項目,珠三角城際軌道運營總里程超過470公里,大灣區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19年底,珠三角9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500公里,核心區密度約8.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過紐約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初步形成以廣州樞紐為中心,連通珠三角和粵東西北,輻射華東、中南、西南地區的放射性路網格局。珠三角港口群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5.2億噸,深圳港、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列全球第4和第5,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覆蓋全球主要貿易港口。港珠澳大橋運行兩年來安全、便民、有序、通暢。
穩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軟聯通”
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加快粵港澳規則銜接、標準互認、政策互通,推動“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制度、港澳企業商事登記“一網通辦”、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跨境理財通”、職業資格互認和職稱評價“一試多證”等一批政策落地實施,促進公共交通、通信資費、信用信息、電子支付等領域標準互認、規則銜接、政策互通。貫徹落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全力服務“一國兩制”大局。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重點工作,共同推進實施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及通關便利化等八大主要范疇的57項措施。以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為依托,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三地職業資格互認,開展港澳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執業試點。截至2020年8月24日,廣東共有165名香港居民、14名澳門居民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獲批成為廣東執業律師。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出臺80項具體措施來落實國家《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大灣區金改30條政策”),其中已有71項獲批準或落地實施。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接近12萬億元,其中超萬億元城市有深圳、廣州、香港、佛山4個,東莞接近萬億元,5個城市合計接近10萬億元,集聚效應、規模效益進一步凸顯。根據《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GCI),香港、廣州、深圳分別位列全球TOP100城市第6名、第63名、第75名,其中廣州、深圳排名較2019年分別上升8名和4名,廣東上榜城市數量(4個)位居全國第1。
充分發揮廣深“雙城”聯動效應
廣東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全面啟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逐步落實中央支持深圳改革試點的27項改革舉措和40個首批授權事項清單,依法依規賦予深圳更多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以設立經濟特區4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推動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繼續發揮好經濟特區的“試驗田”與“窗口”作用。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助力廣深發揮“雙城聯動、比翼雙飛”作用。廣深在政務服務“跨城通辦”、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先行啟動區聯動、聯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方面的合作穩步推進,牽引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作用進一步強化。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