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現代、活力、時尚新都市 青島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摘要:美麗青島建設成效明顯。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進一步加強,森林覆蓋率達到14.5%,自然岸線保護率達到40%,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達到98.8%,入選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2020年建成區綠地覆蓋面積4.2萬公頃,公園增至212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殷曉旭報道 6月24日,在青島市政府召開的“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主題系列發布會上,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從綜合經濟、新舊動能、對外開放、機制改革、區域融合發展、環境改善和民生福祉等方面重點展示了青島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取得的歷史性變革成就。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一百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青島從起初的濱海小漁村發展成今天的國際大都市,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不足3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過124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從1527萬元增加到1254億元,常住人口規模從406萬人增加到1007萬人。青島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新成績,譜寫了偉大中國夢的青島新篇章。
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速度,綜合實力躍上新的臺階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注重擴大經濟總量的同時,持續提升發展的質量效益,經濟綜合實力穩步增強。
經濟總量持續提升。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1999年青島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2010年突破5000億元,2017年正式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2019年提前1年實現較2010年翻番的目標。市場主體發展到180萬戶,較2012年增長2.6倍。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4億元,較2012年增長近一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6萬元和2.4萬元,分別是2012年的1.8倍和1.7倍。三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4:35.2:61.4。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51.1%和53.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2%,較2012年提高22.2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0億斤以上。
接續加快轉型的進度,動能轉換取得新的成效
以獲批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區為契機,持續打造以創新為主要支撐和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新舊動能轉換“主引擎”和“驅動器”的優勢不斷鞏固。
創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成為首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國家創新型城市雙試點,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首批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卡奧斯入圍全國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396家,10家企業進入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居全國第5位。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深?;亍腋咚倭熊嚰夹g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字號”創新平臺落地建設。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達到4家。
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培育形成家電、汽車等千億級產業鏈,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2個產業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集群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引領性大項目更多落地。推動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空客直升機、惠科微電子、東方影都等重大項目落地投產,十八大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4%。
高端要素更快集聚。法人金融機構累計達到35家,上市公司累計達到64家,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200億元,本外幣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2萬億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9次進入前50。人才總量超過230萬人,9次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前十強,獲評2020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努力拓展合作的廣度,對外開放實現新的突破
注重發揮青島在新發展格局中“雙節點”的價值,在更加開闊的市場空間中配置資源,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
“國際客廳”成為新名片。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等重大活動在青島成功舉辦,青島已成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國際會客廳”。
“航運樞紐”取得新成效。以青島港為龍頭的山東港口集團成立運營,青島港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綜合性港口之一,2020年貨物吞吐量超6億噸、居全球第五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201萬標箱,居全球第六位。“齊魯號”歐亞班列直達16個國家、44個城市,累計開行1041列。青島還兩次入選國家物流樞紐。
“貿易中心”再上新臺階。獲批“國家全面深化服務業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2020年,全市貨物進出口達到6407億元,與世界216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還與世界80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關系。2020年實際使用外資58.5億美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累計有16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青島投資設立了354個項目。
持續增加改革的強度,體制機制釋放新的紅利
堅持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用生態思維優發展環境,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布局,持續發起15個攻勢,不斷推動青島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實現新突破。
爭取國家戰略實現新突破。先后獲批西海岸國家級新區、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重大戰略平臺,以及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等戰略載體,“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正成為廣泛共識。
優化營商環境實現新提升。出臺《青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創新推出“無感審批”“不見面審批”等業務,率先建立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督促惠企政策落實機制,獲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位次逐年提升。
推動重點改革激發新活力。功能區體制機制改革創造“青島模式”。成功獲批國家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市屬企業整體混改率達到71%。獲批國家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深化“三權分置”改革,99.1%的村莊完成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不斷促進融合的深度,區域發展開創新的局面
順應區域協調發展大趨勢,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努力構建合作機制完善、要素流動高效、發展活力強勁、輻射作用顯著的區域發展共同體,建設國際知名的青島都市圈,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全面起勢。召開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發起“2020•青島•東西互濟陸海聯動合作倡議”,設立1000億元規模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協同打造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灣區大都市建設全面推進。膠州灣東、西、北岸城區協調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綜合實力居國家級新區第三、全國百強區第五,藍色硅谷進入國家戰略,中山路片區、郵輪母港區、金家嶺片區等轉型提質,即墨撤市設區,膠州全面融入環灣都市區,平度、萊西加快崛起。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戰略縱深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6.3%,較2012年提高9.2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體系全面改善。被國家定位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膠東國際機場建成即將啟用。膠州灣第二隧道開工建設。濟青高鐵、青連鐵路、青榮城際鐵路、濰萊高鐵、龍青高速等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65公里。軌道交通加速成環成網,運營里程達246公里,躋身全國城市十強。成為全國首批5G試點城市。
加大環境改善的力度,城市品質實現新的躍升
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海凈、水清的美麗家園,將宜人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城市品質打造成城市最亮的招牌。
美麗青島建設成效明顯。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進一步加強,森林覆蓋率達到14.5%,自然岸線保護率達到40%,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達到98.8%,入選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2020年建成區綠地覆蓋面積4.2萬公頃,公園增至212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前列。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成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魅力彰顯。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實現雙擁模范城“九連冠”。深化國際時尚城建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稱號,成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始終保持政策的溫度,民生福祉實現新的改善
始終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持續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準脫貧任務如期高質量完成。全市6萬多貧困人口和200個省定貧困村、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10個市定經濟薄弱鎮全部脫貧摘帽。
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民生支出占全市財政總支出比重始終保持在70%左右。全社會就業人數最高突破600萬人,登記失業率長期控制在4%以內。
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康復大學開工建設,養老床位數發展到6.8萬張,每千人醫療床位數達到6.4張。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全國推廣。教育資源供給進一步擴大,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錄取率提高到68%,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率突破50%。曾先后榮獲“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