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離岸創新:打造國內外創新孵化的服貿新前沿

2021-09-15 10:20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服務貿易 離岸創新

摘要:離岸創新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格局下,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國際研發與國內創新孵化相互激勵的國際合作科技創新模式,以此來進一步實現海外創新成果的“跨境提供”與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的“自然人流動”。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潘曉娟

近年來,離岸創新作為服務貿易的一種新興業態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作為服務貿易的新前沿,離岸創新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海南國際離岸創新創業示范區建設,依托自貿港最開放的體制機制,積極有效地引導境內外創新資源集聚。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海南國際離岸創新創業示范區建設,依托自貿港最開放的體制機制,積極有效地引導境內外創新資源集聚。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苗露/攝

離岸創新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格局下,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國際研發與國內創新孵化相互激勵的國際合作科技創新模式,以此來進一步實現海外創新成果的“跨境提供”與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的“自然人流動”。

離岸創新服務貿易是國際合作新機制

日前,在2021年服貿會國家會議中心安永展臺前,安永咨詢政府及公共事業部合伙人于燕就離岸創新話題接受了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的采訪。于燕表示,離岸創新服務貿易是國際離岸研發在國內實現成果轉化落地的國際合作新機制。離岸端也就是在海外,中方機構以各種方式與當地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進行研發工作,較為便利地整合國際科研資源與人力資源,直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進行高水平的研發創新,產生創新成果;在岸端也就是在國內,以市場為導向,在國內企業及高校、研究院所,建立完善的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通過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金等全鏈條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把離岸端的創新成果轉化成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業規模。

在于燕看來,離岸創新模式有別于傳統海外招才引智和直接成果技術轉移模式,其特點是構建具有自我優化能力的動態協作創新網絡,最終打造以“海外創新-離岸孵化-全球轉化”為特色的離岸創新“鐘擺模式”。離岸創新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以柔性機制引入技術與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人員流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而離岸創新模式摒棄了對海外人才每年必須在國內工作幾個月的條件限制,不破壞原有科研生態環境,面向全球布局和爭取技術、人才資源,探索“境外孵化、成果回歸、分建共享”的技術、人才引進使用模式,為人才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和更多樣的選擇機制,提升了引入的效率。二是融入全球“積木式創新”浪潮。離岸創新模式針對各個市場中的本地問題,在全球范圍找到最新科技創新資源,通過加速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使創新活動中所需要素之間如“積木”般橫向拼接組合。

國內科創領先區域紛紛試水離岸創新

目前,國內很多科創領先區域都紛紛試水離岸創新這一新模式,特別是國內自貿試驗區,憑借其對外合作交流窗口、體制機制創新高地兩大特質,已經成為離岸創新的首要承載區域。

北京中關村提出“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生態集成服務商”的目標,成立了中關村Z-LINK離岸創新中心,建設專業的區域合作團隊和產業協同平臺。平臺匯集中關村和海外離岸、在岸的各類創新資源要素,通過提供空間服務、實驗室服務、活動服務和科創服務,讓中關村第一時間鏈接全球創新最前沿動向,將國際創新技術、產品的供給方與本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方適配,從而推動合作區域產業生態環境的提升,實現國際創新協同發展。

蘇州是全國首批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試點基地,通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平臺等人才服務新機制,積極探索更為開放靈活的國際招才引智模式和創新創業體制機制,已初步建設成為立足區域、服務全球的海外創新資源的集聚平臺,成為國內眾多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的領跑者之一。上海自貿區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貫徹落實離岸基地“走出去”戰略,成立貝爾謝巴海外服務站。離岸孵化器依托以創新中心在貝爾謝巴的離岸孵化空間,主要打造以色列海外服務窗口,拓寬海外推廣渠道、加強信息溝通交流、促進國際合作,加速中國和以色列在海外創新創業資源和高層次人才引進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

海南國際離岸創新創業試驗區依托自貿港最開放的體制機制,探索海南國際離岸創新創業的新機制、新模式。積極與先進國家建立“預孵化”基地與“預孵化”機制,在重點領域探索建立以“場景應用”為驅動的離岸創新孵化、訂單式創新孵化、跨界應用創新為核心的離岸創新前沿模式。在引才機制、海外科研機構引入、科技金融、科技創新管理四大領域開展制度基層創新的先行先試,以政策方式引導境內外離岸創新資源集聚。

以制度創新推動資源跨境流動

于燕談到,國內這些地區的實踐案例很有啟發和借鑒價值。分析這些案例并加以總結,對各地區搭建離岸創新工作體系有以下三方面的具體建議:

一是探索國際離岸創新制度集成創新,建立針對性扶持制度吸引外國創新資源。要開辟外國人才綠色通道,開發網上精準對接服務平臺,為離岸創新人才提供包括辦公運行服務、科技服務、推廣服務、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融資服務等定制化服務。支持在試驗區內注冊的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內資企業一視同仁,同享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給予同等待遇和支持。引入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創新,以政策方式引導境內外資本對離岸創新創業項目與團隊提供融資支持。

二是搭建要素流通平臺,推動創新資源跨境流動。積極對接國際知名的技術轉移平臺運營機構,鼓勵其在區域建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探索技術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以“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模式,由自貿區政府與社會資本發起設立“離岸創新發展基金”平臺。同時,發揮區域政策性科技擔保公司作用,實現對離岸創新創業項目的“見保即貸”。

三是探索海外預孵化,完善離岸孵化服務體系。離岸端在海外高校、科研院所設立離岸創新“預孵化”基地,增設國際知名海外創新孵化器內“預孵化”的功能,打通“創意生成-技術孵化-成果轉化”的直連通道,推動創新成果的跨境自由流動,打造全球科技資源的“離岸觸點”。在岸端則高規格打造離岸創新成果轉化基地,著力引進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和原創性的技術和模式在本地轉化,搭建“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有效降低企業的離岸創新創業風險與成本。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