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我國農村低保標準已從每年2068元增長到目前的6150元

2021-09-17 17:41 中國發展網
農村低保標準 鄉村振興

摘要:農村低保標準從每年的2068元增長到目前的6150元,增長了1.97倍。從這個數字來看,農村的低保標準提高速度遠遠快于城市低保標準。

中國發展網訊  9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扎實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有關情況。發布會上,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都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從每人每月330.1元,增長到目前的694元,增長了1.1倍。農村低保標準從每年的2068元增長到目前的6150元,增長了1.97倍。從這個數字來看,農村的低保標準提高速度遠遠快于城市低保標準。

王愛文介紹說,在確保困難群眾同步邁進小康社會方面,民政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任務。民政部積極推動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全部動態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國共有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特困供養制度,大概占整體脫貧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有效保障了受到疫情、災情和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民政部及時調整、密集出臺了社會救助政策措施,指導各地及時足額發放救助資金,適時啟動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適度擴大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范圍,包括向生活困難、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到去年底,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一共增發生活補助、價格補貼等達到285億。有效降低了群眾因災情、疫情、物價上漲等因素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影響。

三是進一步改革完善了社會救助制度。民政部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推動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將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相當于“一人一策”;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適當拓展了特困人員無勞動能力的殘疾種類和等級,放寬了這些方面的認定條件,更多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納入制度保障范圍;進一步強化臨時救助兜底功能,全面建立了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備用金放在鄉鎮,群眾出現困難可以及時得到救助,包括開展了小金額先行救助,及時解決了困難群眾的突發性、緊迫性的生活困難問題。

四是穩步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都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全國城市低保平均標準從每人每月330.1元,增長到目前的694元,增長了1.1倍。農村低保標準從每年的2068元增長到目前的6150元,增長了1.97倍。從這個數字來看,農村的低保標準提高速度遠遠快于城市低保標準。

王愛文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將圍繞鞏固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確保困難群眾同步邁進小康社會,進一步促進全體公民共同富裕,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更好地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民政部將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保障在過渡期社會救助政策的總體穩定,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到社會救助范圍,重點關注因災因疫致貧返貧的群眾,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同時,實行低保漸退政策,對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給予一定時期的漸退期,讓群眾能夠逐漸過渡、逐漸適應。

據介紹,民政部將開展鞏固社會救助兜底成果“回頭看”。民政部會同鄉村振興局等一些部門適時利用數據庫對比,像脫貧不穩定的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困難戶的數據,通過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和對比,及時甄別發現困難人口,對這些人中沒有納入兜底保障的,及時納入到兜底保障范圍。

王愛文還表示,民政部會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重點對五類人加強收入狀況監測。他們是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剛性支出較大導致生活出現困難的人口,對這五類人實現動態監測,做到及時發現、精準干預、精準救助。此外,也要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制度。打造綜合救助格局,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和醫療等專項救助,把各項救助政策綜合起來精準施策。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