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通過多維度收入分配改革激發國內消費增長動力夯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基礎
摘要:盡管我國內部的經濟復蘇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但同時在面對外部一些不確定性的風險,需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真正觸發消費增長動力以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涉及到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等多維度的收入分配改革。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1年9月)在線上舉辦。本次月度數據分析會聚焦的主題是“宏觀經濟復蘇態勢穩定,世界經濟復蘇逆轉風險加大”,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于春海代表課題組作CMF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報告指出,需要通過多維度的收入分配改革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真正激發國內消費增長動力,應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夯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基礎。
報告認為,我國經濟整體復蘇進程比較穩健,無論在整體的產出、就業、生產側、需求側和價格等方面整個宏觀經濟指標目前處在相對合理的區間。但在我國經濟整體復蘇進程比較穩健的同時,整個世界經濟的風險不斷加大,世界經濟復蘇逆轉風險在加大,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中的不平衡性和不對稱性在增加,這是我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可能要面對的問題。盡管我國內部的經濟復蘇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但同時在面對外部一些不確定性的風險,需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真正觸發消費增長動力以應對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涉及到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等多維度的收入分配改革。
報告指出,從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來看,尚沒有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增長水平。2021年,居民消費增速比疫情前增速平均值相比低不少,內部消費需求的增長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報告分析認為,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和疫情沖擊本身并沒有非常直接和非常大的一些聯系。收入差距的變化,是影響居民消費增速的關鍵因素之一。疫情暴發以來工資收入、經營性收入的增速持續明顯低于財產收入增速。資產價格上漲對高收入群體來說,其他方面的損失可以通過資產價格上漲得到彌補。但對工薪階層和個體經營者來說他們的收入受損嚴重,所以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疫情沖擊下特有的,而是在2017年就存在的現象。2017年以來明顯看到財產性收入增速高于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增速,與此相伴隨的是,高收入戶和中上收入戶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了中等收入戶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財產性收入增速超過工資性收入增速,帶來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增速差擴大,總體收入差距在擴大,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速在下降。
報告稱,縮小收入差距是激發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從長期來看,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收入水平,關乎到我國長遠經濟發展的全局性,是我國應對各種外生沖擊的“壓艙石”。從短期看,縮小差距激發消費的潛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應對不斷加大的世界經濟不確定性風險的基礎之一。這涉及到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等多維度改革。通過工資形成機制、利潤分配機制和稅收體系等方面的改革,調整工資、利潤和稅收之間的比例,逆轉當前國民收入中,過于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初次分配格局。當前的國民收入中工資占比過低,因此要對高收入階層、對資本利得、對房地產等財產進行征稅,以此增加轉移支付的來源和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同時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和保障體系,使得中低收入階層能夠享受到更加有效和充足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
短期內,還要關注和應對投入、產出、消費間的價格走勢分化,即生產端和消費側的價格走勢的分化,這種成本壓力過于集中于中下游的中小企業,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困難,或危及到就業和工資增長。如果這種成本壓力不停留在中小企業,而進一步向下轉移,或會傳導給消費者帶來通脹壓力。經過疫情沖擊之后,家庭依然處在疫后修復過程,消費行為還在疫后調整過程中,面對消費價格的過快上漲,家庭的消費需求或會受到影響,進而帶動整體經濟本身受到影響。所以,在政策層面需要規范、引導、支持上中下游企業之間,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協調,在不同環節之間要合理分擔成本上漲的壓力。因為這個成本上漲的壓力是從大宗產品價格上漲傳導而來,而這種壓力又是由國際傳導而來,這種壓力沒法直接去掉,只能在國內不同環節之間合理分擔。同時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對沖特定環節的企業所承擔的過大成本上的壓力,提高對特定行業企業的金融支持,幫助企業應對成本上漲帶來的資金壓力和短期經營困難。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