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三農”風景這邊正好:浙江麗水爭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排頭兵

2021-09-29 14:39 中國發展網
浙江麗水 鄉村振興

摘要:今年麗水市委“三農”工作會議,更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山區樣板”,一幅幅激動人心的大美畫卷,一曲曲壯懷激越的時代贊歌,奔涌在古老而年輕的處州大地上。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楊敏、張靚、記者沈貞海

“一打辛勤耕種,不誤農時;二打風調雨順,地肥苗壯;三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今年4月19日,一場特殊的儀式——“班春勸農”,在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石練鎮淤溪村舉行。“班春”令下,春牛出欄、春鞭打響、扶牛犁田……

麗水“三農”風景正好,美不勝收。鄭文軍/攝

麗水“三農”風景正好,美不勝收。楊增旗/攝

麗水“三農”風景正好,美不勝收。楊增旗/攝

麗水“三農”風景正好,美不勝收。潘家健/攝

今年的“班春勸農”儀式,首次以麗水市委市政府名義舉辦。儀式之后緊接著召開的麗水市委“三農”工作會議,進一步彰顯了“重農固農興農”的執政理念,同時開啟了麗水奮力書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嶄新篇章。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麗水堅定不移地開展強“三農”、惠“三農”、重“三農”工作,實現了農業繁榮發展、農村煥然一新、農民安居樂業,全市“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成績。

今年麗水市委“三農”工作會議,更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山區樣板”,一幅幅激動人心的大美畫卷,一曲曲壯懷激越的時代贊歌,奔涌在古老而年輕的處州大地上。

農業:從傳統粗放向現代生態轉變

早秋,早晚時分寒意陣陣,但麗水市縉云縣壺鎮鎮聯豐村的“網紅打卡點”卡丁車樂園,依舊讓遠近游人流連忘返。駕駛卡丁車,在“夏有花、秋有果”的詩意荷花塘里徜徉,是景區的重要“賣點”之一。

然而,遠來的游客不知道的是,這處連片40多畝的荷花塘,也就是在去年才實現“出淤泥”一般的蝶變:此前,是一處深水淤泥塘,多年來沒人照料,荒草遍野、污水橫流。

去年4月,聯豐村統籌400余萬元資金對其進行改造,卡丁車賽道環繞,水塘中建起了瞭望亭、游步道,周邊還配套了夜宵攤點和健身公園。截至今年8月,這個新業態為村集體增收220多萬元,并帶動36名村民就業。

八百里甌江曾經千帆競發,孕育了云和石浦的船幫文化,石浦也有著“甌江第一幫”的美譽。溝通上下、聯系內外,近年來,石浦村兩委和當地黨委政府,立足船幫文化,先后打造了花海經濟、花園田園經濟,如今又迭代為花園民宿經濟。

石浦村充分利用村尾灘涂打造露天游泳池,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成之后每年為村增收25萬元,以泳池為“圓心”,輻射帶動周邊民宿、農家樂的發展,還有效帶動農家土特產的消費。

位于景寧中南部的大漈鄉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業態模式。栽下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浙大一院與大漈民宿合作的康養項目,依托浙大一院的后臺技術,讓“在大漈療養就是一次康健保健”的新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全鄉已形成1055個床位的接待規模,暑期出現了全天候“一鋪難求”的旺盛消費,農家樂收入突破1550萬元。

據統計,202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比撤地設市之初增長3倍多,年均增長5.4%,培育形成了茶葉、食用菌等一批具有鮮明地方標識度的特色優勢產業。農業品牌建設取得突破,“麗水山耕”成為閃亮的“金字招牌”。麗水市成為全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和全國首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

農村:從環境整治到美麗鄉村蝶變

“我去陳家鋪,既看風景也看書。”位于松陽縣四都鄉的陳家鋪村,以陳姓先人“建灰鋪養鴨”得名,雖然有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但由于交通、環境等限制,一直“養在深閨”。

長期以來,陳家鋪的村民以傳統農業生產為生,但苦則思變的想法一直扎根在大家心中。“要有好項目,先得有好環境。”在村兩委的帶動下,村民們自發清理了長期存在的灰寮、旱廁、雞鴨豬棚,“自家門口我負責,村里道路我有責”,定期清掃,讓“灰鋪”脫離了舊有內涵。2016年,該村先后引進了先鋒陳家鋪平民書局、云夕松陽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多個業態。其中,先鋒陳家鋪平民書局由村文化中心舊址改建而來,有3萬冊精品圖書,成為展示松陽歷史文化、風土民俗的一個重要窗口。

黃墻黛瓦、石砌村道、景觀涼亭、美麗溪岸……隨著沿溪、大濟溪兩岸景觀提升改造等保護利用項目建設的完成,慶元大濟——一個古樸中煥發活力的古村落初顯雛形。

大濟村擁有濃郁的歷史氣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二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為進一步提升村民居住環境質量和村莊整體形象,保護文化遺產、歷史財富,早在2014年慶元就啟動大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并結合“尋夢菇鄉、養生慶元”發展定位,融入該村進士、扁鵲等文化元素,明確了以“儒范醫宗、養心大濟”為主題的大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思路,打造成美麗和諧古村落,讓大濟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重放光彩。

接續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六邊三化三美”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廣大農村徹底告別“臟亂差”環境面貌,美麗鄉村建設構建形成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的靚麗風景。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獲悉,截至2020年底,麗水全市創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4個,美麗鄉村示范鄉鎮55個,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146個,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968個,共啟動九批次歷史文化村落79個重點村和480個一般村保護利用。“麗水山居”農家樂民宿、“麗水山景”鄉村旅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體驗農耕、找尋鄉愁、網紅打卡、回歸田園牧野。

農民:從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躍變

2020年,麗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37元,同比增長7.8%,增幅排名全省各市第一,實現農民收入增幅全省“十二連冠”,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000年的3.07降至2.05。

全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同比增長15.5%,增幅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實現低收入農戶增幅全省“五連冠”。

圍繞“不落一戶、不落一人”要求,全面打贏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堅戰,五方面的創新做法入選浙江精準扶貧十大案例……

取得脫貧攻堅戰圓滿勝利,只是過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更要接續奮斗。今年市委“三農”會議明確,把“爭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排頭兵,打造“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山區樣板”,作為新發展階段推動全市“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這既是浙江省委賦予新目標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麗水上下的自覺追求。

“排頭兵+樣板”的目標定位,高屋建瓴而又一針見血地表明,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的。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麗水不斷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2019年,發布實施《麗水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先后推出八個萬元系列富民增收行動計劃、花園鄉村大創建、鄉村產業大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等強農富農惠農政策,搭建了鄉村振興四梁八柱。積極創建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范市,連續2年被評為全省鄉村振興優秀市。

在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麗水與成都、廣州、武漢等城市一起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成功舉辦2020國家扶貧日浙江主會場活動,云和縣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大搬快聚,探索山區百姓異地搬遷的縣域實踐。運用跨山統籌“金鑰匙”,在全國率先探索解危除險、小縣大城、眾創空間、幸福社區4種縣域模式,全面推進“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讓群眾徹底遠離危險、徹底擺脫貧困、徹底恢復生態,真正實現“搬得下、搬得出,穩得住、穩得久,富得起、富得快”。截至2020年底,全市安置小區投資累計超60億元,實現24875戶69085人富民安居。

著眼鞏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開展“消薄”三年行動計劃,挖掘小微園區、光伏小康、資產盤活等“十大模式”,走出了麗水特色“消薄”之路。2020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34億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07億元,百萬元村達164個。

麗水還緊緊抓住扶貧改革試驗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等載體,大膽探索,敢于破難,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省先行試點河權改革,有效破解鄉村振興融資瓶頸,全面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景寧大均鄉,推出了以GEP收益權為質押的“生態貸”和以生態信用為基礎的“兩山貸”,并成立“兩山轉化金融服務站”,助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青田章村鄉,確立了“河道所有權國有,管理權賦予行政村,經營權到村、到戶、到人”的方針,發放了全國首筆“河權貸”20萬元,創出了一個“以河養河”的新模式;蓮都區下南山村,原本因年代久遠而破壞較大的古民居集群,經過改造,形成了一個兼具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舒適度假功能的“民宿村”,從“黃泥墻”變成了“黃金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情懷熱情,需要責任擔當。當前,麗水正圍繞市委“三農”會議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標、新使命,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奮進姿態、“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進取精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責任擔當,為“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區”增添麗水的“三農”風景。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