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信用之花結碩果 凝心聚力譜新篇 ——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回顧

2021-11-01 15:21 中國發展網 馮博 梁喜俊
信用 內蒙古自治區

摘要:健全三級工作管理機制,扎實有序推進誠信建設。完備的組織架構是工作開展的前提,“十三五”時期,內蒙古構建形成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體系,為工作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自治區層面,成立了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工作。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馮博 記者梁喜俊報道 “十三五”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優化營商環境等重點改革任務,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五年來,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區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以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為目標,以健全信用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為基礎,以覆蓋全區所有社會主體、所有行業領域的信用信息系統為支撐,以構建責任明晰、協同共進的工作體系和敢于擔當、善作善成的工作隊伍為保障的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為開啟“十四五”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構建三大工作體系,推動信用建設共治共享

健全三級工作管理機制,扎實有序推進誠信建設。完備的組織架構是工作開展的前提,“十三五”時期,內蒙古構建形成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體系,為工作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自治區層面,成立了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工作。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同向發力,將信用體系建設納入本領域、本系統業務范疇,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讓信用建設在各領域同步開展。盟市層面,按照自治區的工作部署,各盟市均建立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牽頭部門,設立了專門工作機構,確定專職工作人員,為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奠定了基礎。旗縣層面,與自治區、盟市同頻共振,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地見效,將信用建設融入基層治理各個領域,讓信用政策惠及所有社會主體。

建立三級平臺運行機制,全面實現信息歸集共享。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是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的基礎,建立覆蓋全部地區、所有行業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平臺,打通地區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渠道,是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十三五”期間,由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建設運維的內蒙古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圓滿完成兩期建設任務,構建起“上聯國家、下通盟市、橫貫部門”的全區信息共享交換樞紐和信用大數據應用中心,實現了全區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信用信息歸集全覆蓋,形成了全量歸集、深度融合的海量信用信息資源。依托自治區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全區12個盟市及部分旗、縣(市、區)分別建立了本行政區域內的社會信用信息平臺,自治區市場監管、稅務、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建立起本行業的信用信息系統,內蒙古三級信用信息平臺架構已基本形成,為政府部門、社會公眾、信用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在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撐和應用服務。

完善三級任務調度機制,共同推動工作落地實施。為保障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見效,“十三五”期間,內蒙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全面傳達貫徹國家和自治區決策部署,按年度制定全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細化分解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并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各盟市、各部門承上啟下,做好工作銜接和協調推進,按照職責分工,全力開展本地區、本部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各旗、縣(市、區)在落實具體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通過自治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調度系統,及時梳理上報工作開展情況。目前,內蒙古已經形成了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信用工作微信群矩陣共125個工作群,成員達6000余人。通過微信群矩陣實時了解基層工作情況,提供有效服務,糾正工作偏差,凝聚工作合力。

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繪就信用發展宏偉藍圖

地方法規為信用工作保駕護航。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2020年3月,《自治區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被列入當年內蒙古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并于2021年初通過自治區人大審議,同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內蒙古第一部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內蒙古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邁入了法治化、規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規劃引領為信用工作謀劃全局。內蒙古全面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持續完善法規制度,優化信用信息系統,強化信用信息歸集,深入開展信用信息應用,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2021年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為“十四五”時期全面構建與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繪就了宏偉藍圖。

配套制度為信用工作謀深謀實。“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自治區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等80余件文件,制定了《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管理規范》《企業綜合信用等級評價規范》等15項地方標準。全區各地、各部門除積極落實自治區工作部署外,在規劃制定和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大膽實踐,制定形成了一批地區和行業性規劃計劃和制度規范,多層次的政策制度體系已經形成并日益完善。

優化業務結構體系,推動信用建設提質增效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以信用信息全量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廣泛應用為目標,以培育信用市場為動力,以誠信宣傳教育為抓手,以健全救濟渠道為補充,全面構建起目標明確、施策精準、流程規范的閉環式信用工作業務體系。

信息歸集能力持續提高。“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社會信用信息平臺具備了對全區所有社會主體開展信用檔案建設和與各盟市開展批量數據共享、與區直部門開展數據接口共享的能力,累計歸集全區528萬市場主體、3.1萬機關事業單位、2.4萬社會組織、2008萬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共計2.9億條,為加快推進全區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管理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信息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各地、各部門在行政管理事項中嵌入信用查詢環節,顯著提高了信用記錄在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為全面推進守信激勵的服務模式向社會各領域延伸,內蒙古創新推出了“蒙享貸”“蒙享租”“蒙享銷”等“蒙享+”信用激勵系列品牌,助力企業實現“創業之夢、發展之夢”。

信用救濟渠道完善暢通。加強對失信主體的引導教育,鼓勵其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是信用聯合獎懲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時期,依托“信用中國(內蒙古)”網站,內蒙古為失信信息主體提供便捷高效的信用修復和異議申訴渠道,全力保障失信主體的合法權益。截止“十三五”末,累計為符合條件的3685個(次)失信主體進行了信用修復。

信用服務市場持續擴大。內蒙古不斷注重培育發展信用服務市場,現在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導推動、行業協同推進、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格局。全區現有備案信用服務機構4家,出具信用評價報告149份,涉及建筑、信息技術、物業服務等十余個行業。

典型示范引領成效顯著。內蒙古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啟動實施了自治區誠信典型選樹工作。“十三五”期間,共選樹8批1195家誠信典型企業,顯著提高了各類社會主體重視信用、維護信用,自覺抵制失信行為的思想水平,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創新融資模式惠民便企。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依托“蒙享貸”融資服務平臺和微信小程序,助力誠信企業發展。目前“蒙享貸”平臺已注冊企業5.9萬家、金融機構153家、行業協會(商會)119家、評估機構15家,發布金融產品127個、保險產品12個、融資項目8萬余個,累計授信額度達26億元。

信用宣傳教育深入人心。信用宣傳是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營造崇尚誠信、踐行誠信輿論氛圍的重要抓手,內蒙古在宣傳渠道、宣傳內容、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構建起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信用宣傳體系。“十三五”期間,內蒙古通過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超過1200次,開展現場宣傳活動2000余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00余萬份。

“十四五”時期是內蒙古自治區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在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等方面大有可為。內蒙古自治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高質量社會信用體系為目標,不斷規范和完善信用監管機制,著力加強重點領域信用建設,全力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水平,更好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在支撐“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全面構建與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

責任編輯:呂婭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