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以責任擔當破解“煤荒”“電荒”之困
摘要:在此輪煤炭價格調控過程中,內蒙古通過政府號召、協會倡議、企業承諾、共同自律等舉措,第一時間引導煤炭企業開啟煤價下行窗口。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義博記者梁喜俊
“‘兩毛八分二九’,這是我們電廠參與交易時蒙西網的電價,實際操作中,大多情況下要低于這個價格……”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家火電企業負責人對記者如是說。
華能煤電
匯能煤電
電網大通道
國網1000KV特高壓鄂爾多斯站
今年8月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煤價的迅速攀升,以煤為主要燃料的火電企業普遍出現虧損。
為此,內蒙古自治區工信廳、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于明確蒙西地區電力交易市場價格浮動上限并調整部分行業市場交易政策相關事宜的通知》。該通知規定,從今年8月起蒙西煤電成交價可上浮不超10%。這一利好政策的出臺,無疑為今年運營虧損的火電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進入9月尤其是10月,北方地區進入供暖季以來,國內多地電煤告急,煤價強勁上漲。
在產煤重鎮鄂爾多斯市,5000大卡左右的原煤坑口價格一度達到1800元/噸,讓人膛目結舌、望“煤”興嘆。一時間社會各界都在聚焦思索煤炭價格到底怎么了?價格如此幅度上漲根源在哪里?破解途徑在哪里?
帶著一系列疑慮和待解之謎,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連日來深入內蒙古鄂爾多斯主要產煤區實地調研采訪。
目前我國煤炭主產地集中在晉、陜、蒙等地。一方面受環境監管、“能耗雙控”等多重剛性政策約束,很多省份如江蘇、山東、安徽、四川、青海及甘肅等地關閉了不少境內的煤礦,這些省份煤炭供應只能從外省調入,導致全國的煤炭缺口主要靠晉陜蒙三個地區來保障。
另一方面,就內蒙古而言,一些煤礦手續批復滯后也是產能無法在短時間釋放的重要原因。同時,在加快資源整合背景下,“十三五”末,除了保障部分偏遠農牧區居民生活用煤供應的煤礦外,內蒙古其他年產能在60萬噸以下的煤礦已退出市場,尚未整合的60萬噸以下部分煤炭企業至今沒有啟動。
此外,由于海外煤價同步上漲,進口利潤收窄,煤炭補充作用有限。數據顯示,2021年1-7月,我國動力煤累計進口1.4億噸,同比下降7.9%。
多重因素疊加,加之每年10月中旬北方地區進入“迎峰度冬”季,內蒙古電煤坑口價從幾百元每噸一路攀升至1500多元每噸,民用精煤躥升至1800多元每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受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傳導,以煤為主燃料的火電企業出現虧損。以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京能集團)在蒙投資的多家火電企業為例,涼城縣京能岱海電廠及京隆發電公司由于今年煤價大漲和遠距離煤炭運輸,經營情況不容樂觀……
“今年頭一年缺電這么嚴重,7月上旬有幾天蒙西網晚高峰缺電高達1000萬千瓦時。”在產煤大市鄂爾多斯,內蒙古京泰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發電部一位負責人坦言,這個數字什么概念?相當于我們這樣規模電廠(2*33萬千瓦機組)16家火電企業的發電總和。
這位負責人略顯無奈地說,在煤價高企背景下,火電企業發的電越多虧損就越嚴重,給正常的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來自京能電力的一份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京能實現營收100.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00%;但由于煤炭成本同比大幅上漲,上半年凈利潤虧損3億元。
居高不下的煤價,導致火電企業虧損在內蒙古、山西等地并非個例。在位于呼和浩特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企業——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受今年煤價劇烈波動影響虧損恐已成定局。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在蒙發電企業——大唐、華能、國電、華電、中電投五大發電集團火電企業經營情況不容樂觀。
在他看來,當前電力能源結構中,火電仍占主導地位,發揮“壓艙石”作用,新能源風光水等僅占發電總量的20%多一點,如想改變這種現狀,以風光水等新能源為主導,這里面儲能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未來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煤炭使用主要領域集中在“電力、建材、鋼鐵、化工”四大行業,合計用煤占國內煤炭消費總量的85%,除去電力行業外,其它三大行業均屬于大工業用戶?;闻噬拿簝r不僅對火電企業產生“震動”,還會波及建材、鋼鐵、化工等行業,引發了上下游產業的連鎖反應。
近期,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傳達貫徹中央、國務院、國家發改委關于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增產穩價保供工作方案,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0月27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煤炭保供穩價工作會議。會議明確要求,所有管轄煤炭企業迅速落實國家煤炭降價穩價任務,5500大卡煤炭價格不高于1200元/噸,其它煤種按照熱值推算合理降價,引導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促進煤炭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為全國煤炭增產穩價保供做出貢獻。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記者通過電話及實地暗訪發現,從10月28日開始,鄂爾多斯境內5500大卡煤炭坑口價控制在了1200元/噸以下。
在此輪煤炭價格調控過程中,內蒙古通過政府號召、協會倡議、企業承諾、共同自律等舉措,第一時間引導煤炭企業開啟煤價下行窗口。在本土地方民營骨干企業伊泰集團率先承諾按港口現有價格每噸降價不低于300元示范帶動下,隨后在蒙國家能源集團、中煤集團、兗州煤業、皖北煤電集團、冀中能源、伊東集團、匯能集團、烏蘭集團、滿世集團等企業積極響應,第一時間作出增產穩價保供的莊重承諾,彰顯了央企、地方國有及民營民企的責任與擔當。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