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積極加入CPTPP是我國高質量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
摘要:一是推動科技創新在再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即科技自立自強;二是推動供給創造,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好的互動;三是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也即必須要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發展網訊 11月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6期)于線上舉行,本次論壇聚焦“中國加入CPTPP的經濟效應、現實困難與突破路徑”。 商務部研究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波認為,中國之所以加入CPTPP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自身自貿區建設面臨提質升級的迫切需要,二是積極加入CPTPP是目前國內高質量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
會議同時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該報告聚焦CPTPP的發展歷程、主要內容、目前加入CPTPP的現實困難,之后用經濟學的方法對加入CPTPP的效應進行量化評估,最后對未來的前景進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議。
會上,各位專家就中國加入CPTPP的價值和必要的改革方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認為,中國加入CPTPP意義重大,因為CPTPP標準更高,到目前為止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加入CPTPP彰顯了我國堅持市場經濟體制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現在推進談判,不管是實際意義還是表達的方向和立場,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加入CPTPP面臨很多障礙,首先是高標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其次是政治因素和國家體制因素,更難的是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蘇慶義認為,推動中國加入CPTPP的因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中國利大于弊。加入CPTPP可能帶來的影響:一是市場準入帶來的開放的收益和挑戰;二是對接規則帶來的收益和挑戰;三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或政治方面的一些收益;四是為了談判要付出成本,然而談判過程也有一些收益。現在對我們來說比較困難的一些領域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有一些規則的執行對我國經濟影響比較大;二是加強監管制度建立,做好監管;三是經濟體制方面的一些改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余淼杰認為,首先,CPTPP某種角度上就是北美經貿圈和亞太經貿圈合作的紐帶和橋梁,在未來經貿格局中具備非常重要的位置。第二,中國加入CPTPP是我國實現雙循環的重要內容,是推動地區經貿合作和全球化合作的積極體現,也是落實落地外循環,更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的舉措。第三,在CPTPP談判中應遵循“積極表態、有序推進、有所側重、主次分開”的原則。我們不應簡單對標國際標準,而是應該成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者。
商務部研究院亞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袁波認為,中國之所以加入CPTPP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自身自貿區建設面臨提質升級的迫切需要,二是積極加入CPTPP是目前國內高質量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她認為在對標CPTPP的規則和標準進行改革時,要加強系統性改革且考慮重點領域的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第一,目前全球體系進入到一個超級重構的階段,傳統的霸權體系處于分解過程中,未來整個貿易體系構建的格局將會朝著亞洲時代走。第二,中國要站穩區域腳跟,也就是在主導亞洲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經營RCEP還是CPTPP,某種程度上都是中長期經營亞太時代的一個根本立足點。第三,在戰略層面上,中國的貿易紅利空間已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改革紅利,要以更加開放的狀態促進內部改革,形成改革與開放新時代的有效路徑。第四,要對加入CPTPP這樣一個高水平的貿易投資協定框架,形成相對的社會共識,這種共識對于下一步的行動會有更好的作用。
接下來,就我國如何以加入CPTPP為契機,融入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這一問題,專家們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蘇慶義為中國申請加入CPTPP提出了幾點政策建議,一是推動科技創新在再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即科技自立自強;二是推動供給創造,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好的互動;三是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也即必須要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余淼杰認為,CPTPP是實現雙循環,推進落實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內容。新發展格局主要包括幾大部分內容:一是出口目的國的多樣化,二是涉及到進口規模的擴大化,三是服務貿易數字化,四是對外投資的多樣化,五是“一帶一路”差異化,六是地區經貿合作的遞進化。CPTPP屬于地區經貿遞進化中的一部分,與RECP共同構成落實前五個方向的重要載體。CPTPP協議國家與RCEP協議國家、絲綢之路經貿圈國家有很大的重合度,可以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擴展。
袁波認為,簽署高水平的自貿協定比如CPTPP能夠成為有效連通內外循環的重要平臺,原因有四個,第一,對我們的企業來說,高水平的自貿協定能夠為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提供更好的制度性保障,能夠幫助企業形成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第二,從國內來看,自貿協定是雙向的,一方面企業能夠擁有更好的制度性的保障,另一方面自貿伙伴可以享受我國更優惠的待遇;第三,推動對自貿伙伴更高水平的開放可以接軌更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能夠暢通內循環的各種“堵點”;第四,從規則制定角度來講,高水平自貿協定也是我們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一個重要平臺,在規則制定過程中,協定能夠跟產業界、企業界形成良好的反饋和協同互動,也能夠為企業更高水平參與國內國際大循環提供強大的規則和制度性紅利。
劉元春認為,雙循環的構建核心是要統籌開放與安全,要以我們對于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可控性、自主性、可循環性等標準來進行內部大循環的構建,同時要求我們在引領全球化、引領區域經濟發展中找到新支點和核心增長極,RCEP和CPTPP是構建經濟落腳點的兩大關鍵體系。此外,通過開放等外生動力也可創造內部進一步調整和改革的契機。因此雙循環的構建需要外部開放和內部改革間的良性互動。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