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2021(SDG2021)聚焦“隨機控制實驗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
摘要:以可持續發展框架分析全球發展實踐,旨在提出更全面、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以此為契機,開展長期項目研究,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問題研究;通過國際學術研討,提升教師隊伍研究國際前沿問題能力;加大國際交流的廣度與深度,進而為培養國際優秀人才、擴大學院國際聲望提供有效途徑。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解決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人類社會發展所面對的重要問題。可持續發展,重視多重目標之間的相互影響,強調減貧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同時,同樣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沙掷m發展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更好的可持續的未來的重要標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將隨機控制實驗應用于減貧領域的經濟學家,體現了全世界對可持續發展實踐重要性的肯定,同時也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路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于2019年聯合發起“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會議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可持續發展框架分析全球發展實踐,旨在提出更全面、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以此為契機,開展長期項目研究,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問題研究;通過國際學術研討,提升教師隊伍研究國際前沿問題能力;加大國際交流的廣度與深度,進而為培養國際優秀人才、擴大學院國際聲望提供有效途徑。
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2021)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雙碳研究院、和平與發展經濟學研究所于2021年11月13日-14日聯合舉辦。受疫情影響,會議通過線上方式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隨機控制實驗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本次大會聚集了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賓州法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多名頂尖學者,他們在會議期間通過主題演講的形式展示了關于這一主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實踐。
11月13日分會場依次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謝倫裕、助理教授曹佳和助理教授潘冬陽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朱信凱致開幕詞。
朱信凱首先對會議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2021年是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成功消除絕對貧困的經驗可以為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學習。學者應該深挖減貧過程中的政策和項目實踐,同理論相結合,從中提煉一般性的解決方案,為世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本會場第一篇報告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后單曉月,報告主題為“Does Minority Status Drive Women Out of Male-Dominated Fields?”。
該報告使用隨機實驗的方法探究了女性代表性不足是否會導致她們退出男性主導領域。實驗是在一門經濟學入門課程開展,該課程的學生被隨機分配到具有不同性別結構的學習小組(包括女性占少數的小組、男女數量平衡的小組、女性占多數的小組、僅限女性的小組、僅限男性的小組)。研究發現,如果女性被分配到女性占少數的小組,她們退出課程的可能性比其他小組的女性高出10%。相比之下,是否在群體中占少數對男性的退課行為沒有顯著影響。匯報者分別從教育期望和同伴互動兩方面提出了潛在的影響機制:一方面,在女性代表性不足的小組中,女性對自己未來的學術成就更為悲觀;另一方面,她們與小組成員互動的頻率更低,從而陷入代表性不足的惡性循環之中。
第二篇文章的報告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方文,報告題目為“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promotion: Evidence from a surveyexperiment”。
該報告使用隨機控制實驗的方法探究了雇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例如職場中的“晉升天花板”現象。本文作者首先構建了兩個虛擬的候選人A和B,整體上,這兩個虛擬候選人是相似的,并且候選人B的能力略強。隨后作者對這兩個虛擬候選人的性別進行隨機組合,并請隨機抽取的調查對象為虛擬候選人打分。調查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調查對象對男性候選人與女性候選人沒有顯著的偏好差異,但是男性調查對象更偏好男性候選人。此外該調查還提供給調查對象三個假設的視角:上級視角、同級視角和下級視角。女性調查對象在三個不同視角下的差異甚微,但是男性調查對象作為下級,更不愿意接受女性領導。該報告對我們的啟示是更多的女性領導者有助于減少性別差異和歧視。
第三篇主題報告報告來自斯坦福大學博士后錢一葦,報告主題為“The Role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該報告通過在中國農村進行的一項幼兒發展干預的隨機實驗,研究社會互動對兒童發展的作用。該實驗隨機在一些村莊建立室內活動室,并向村里的兒童和兒童的主要養育人提供免費進入室內活動室的機會。一年后,報告者發現干預使兒童的語言技能提高了0.15個標準差,使主要養育人的養育意識提高了0.21個標準差。報告者還發現,室內活動室的主要作用機制是提高了社會互動,包括:兒童與其他同齡兒童及其養育人的互動;養育人與其他養育人的互動。
第四篇報告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 China)經濟學家石蓉發表,文章主題為“Socioeconomic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石蓉首先向聽眾介紹了聯合國聯合開發計劃署目前的研究議程和愿景目標,并向有共同研究興趣的學者發出了合作邀請。隨后,石蓉介紹了一篇最新的關于疫情影響的報告。該報告在疫情期間(2020年1月-5月)收集了中國五個貧困縣共計1183個家庭的數據,分別從就業和工資等多個方面評估了疫情對貧困人口的影響。
第五篇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陳佳瑩發表,文章主題為“Financial Inclusion and Patience: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Indonesia”。
該報告分別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分析了普惠金融對成年人時間偏好的影響。該報告使用了2007年和2014年印度尼西亞的家庭追蹤調查數據(IFLS)和村級普查數據。由于印度尼西亞在2010年左右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銀行擴張,所以村級層面的銀行擴張可以作為一項自然實驗來考察普惠金融對時間偏好的影響。報告發現,普惠金融對耐心的整體影響是負的,且這一結果在使用不同估計方法后依然穩健。隨后報告分別檢驗了普惠金融對村民借款行為和存款行為的影響,發現銀行擴張顯著提高了村民的儲蓄行為,但是對借貸沒有顯著影響。最后,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政府在引導投資和消費行為時,要充分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第六篇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生宗一博進行發表,題目為“Poverty and Gender Gap:Evidence fromChina’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該報告基于中國某縣2014-2020年的貧困人口追蹤數據和高考數據,考察了貧困對性別不平等的因果影響。該報告以中國高考為背景,使用高考成績和模考成績之間的差值來衡量考生的發揮水平。結果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在高考中發揮失常,而貧困將該性別差異擴大了三倍。貧困的這一負面效應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文科生和應屆生更為嚴重。同時該報告使用考生的最終錄取結果來量化發揮失常的實質影響,發現女生最終被重點大學錄取的概率低于男生,而貧困生中女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下降更為明顯。
11月14日分會場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韓奕和助理教授呂一飛主持,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以“2030-2040:從雙碳發展到四個脫鉤”發表主旨演講。諸大建認為,到2035年實現能源現代化、交通現代化、工業和產業結構現代化和城市現代化。
本會場第一篇報告來自馬里蘭大學副教授蔡婧,她以“Improving Management through Worker Evaluations: Evidence from AutoManufacturing”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該報告通過隨機實驗的方法研究工人評估對管理績效的影響。作者以中國某汽車制造企業的工人和管理者為實驗對象,將生產團隊隨機分為干預組和控制組,干預組的工人每月要從五個維度來評估他們的管理者,評估結果將直接影響管理者的工資水平及年終晉升的機會;而控制組的管理者繼續使用公司原有的硬性指標來進行考核。研究結果表明,讓員工提供反饋的方式可以讓員工在工作時更有幸福感,并且顯著減少員工流失率,提高團隊的生產力。報告者還發現,員工反饋機制使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好,管理者更多使用鼓勵而非命令式的方式和員工交流。
第二篇報告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助理教授Sean Sylvia,報告主題為“Parental Investment, School Choice, and thePersistent Benefits of Intervention in Early Childhood”。
該報告考察了兒童早期干預項目對兒童發展、家長投資及擇校選擇的影響。報告者團隊與當地衛計委合作,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隨機為陜西省66個農村共300名6-12個月的嬰兒提供家長培訓項目。當地衛計員每周給實驗組的家庭提供育兒技能培訓、游戲互動等支持。研究發現,家長培訓項目不僅短期內增加了父母對兒童的時間與金錢投入,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家長投資行為具有持續影響。在項目完成兩年半后,團隊回訪了參與項目的家庭,實驗組的兒童在記憶上表現更佳,而他們的家長傾向于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幼兒園。
第三篇報告來自暨南大學副教授蔡澍,報告主題為“The Impacts of Microcredit on Informal Risk Sharing: ExperimentalEvidence from China”。
借助政府主導實施的村鎮項目,報告者在全國5個省份農村地區開展了隨機控制實驗,研究了大規模小額信貸計劃對農村貧困家庭風險分擔方式的影響。結果表明,無論是否真正地參與該項目,村鎮銀行的設立,都降低了農村家庭對于非正式社會網絡關系的依賴,減少了非正式借貸。除此之外,作者還發現“預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即使在項目計劃公布期間,官方的小額信息對非正式借貸也存在擠出效應。
第四篇報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劉逸楠,題目為“Does Promoting Privat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Alleviate theBurden on the Government”。
該報告聚焦美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結合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探討通過放寬公共保險的享用資質來刺激私有保險購買的政策(LTCP)對私有保險以及對公共醫療補助使用的影響。第一部分的理論框架主要闡明了三個問題:第一,個人會在資產較少或較高的情況下購買私有長期護理保險,而資產位于分布中間的人群并不會購買私有保險;其次,降低公共保險的享用資質會擴大私有保險的購買人群;最后,這一政策會增加依賴公共醫療補助的人群。第二部分的實證分析印證了以上的模型推論。實證分析發現,LTCP政策確實導致私有保險的購買率上升,但同時也加劇了公共醫療補助的壓力,使得更多老年人更加依賴公共醫療保險,這與政策實施的初衷背道而馳。最后,文章也對政策失效的機制進行了探討,發現主要原因在于道德風險問題:購買了私有保險的消費者更容易減少對于身體的維護并更傾向于使用昂貴的長期照護服務。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教授對2021年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進行閉幕致辭。他首先對各國嘉賓所帶來的分享報告進行了真誠的感謝,期待明年能夠有機會進行線下的學術交流,能夠和大家一起把中國可持續發展年會越辦越好。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