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應用宏觀經濟論壇聚焦“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與宏觀經濟”
摘要:人工智能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必須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已是大勢所趨,在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方面將發揮出重要作用。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近年來,“人工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不僅在科學工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強調人工智能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必須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已是大勢所趨,在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方面將發揮出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于2021年聯合發起“第二屆應用宏觀經濟論壇”。會議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探究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對宏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研究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以此為契機,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納入中長期研究計劃,持續關注相關問題研究;加大國際學術研討的廣度與深度,進而提升學院研究國際前沿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擴大學院的國際聲望。
在12月11日分會場,本會場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教授做開場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教授安子棟主持。
鄭新業院長對與會成員表達歡迎和感謝后,主要介紹了本次論壇的主題及其重要意義,并提出舉辦本次論壇的目的,即讓大家共同交流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如何影響宏觀經濟和政策制定的過程,如何影響監管和企業的經營模型等。
本會場首先由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ChrisPapageorgiou,發表以“人工智能革命是否會導致大分化?”為主題的主旨演講。ChrisPapageorgiou的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革命是否會導致大分化。過去兩到三年中,學界對于技術的關注主要來自于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很多新聞報道以及研究成果都顯示了技術的雙重影響。在此背景下,該研究通過設置一個簡明的模型,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對比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是否會導致未來全球經濟的大分化。研究發現,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的情況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在逐漸變大。從宏觀角度對該研究做總結,可以得出,技術一方面可以帶來現象級影響,可以給發達國家、新興國家帶來很多機會,而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以非技術工人為主導的國家,技術可能也會帶來貧富差距等負面的影響。
第一篇文章的報告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周文戟,報告題目為“價格多維不確定性對于能源系統的影響”。周文戟教授把機器學習和系統模型結合到一起,講述了價格多維不確定性對能源系統的影響。周文戟教授簡要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動機及背景,并對相關的能源化工產品的背景知識進行了闡述。模型構建時,該研究將四種產品價格納入模型之中,希望從原材料端靜態價格到終端的制成品價格都能反映在其中,并做了簡化的價格情境假設,預測價格變化趨勢,形成能源系統模型,在優化模型中,也對價格進行了分析,判斷價格不確定性對于整個系統的影響。對該研究進行總結時,周文戟教授認為在宏觀能源體系中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能源市場、社會經濟發展和長期增長等。我們應該去應用機器學習來識別,預測多維度不確定性的可能性,同時更好地理解宏觀能源體系和宏觀經濟體系之間的互動。
第二篇報告來自美利堅大學教授盛旭光,報告主題為“新冠疫情對于中國的經濟不確定性影響”。盛旭光教授的研究用三個前瞻性不確定性的測量方法,分析了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第一是基于報刊報道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分析。研究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兩個中國報刊為數據,通過機器分析工具,追溯1949年以來的情況,以此追蹤經濟政策和貿易政策之間的不確定性,研究發現新冠疫情期間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第二是關于未來經濟的專業預測之間的分歧。該研究以中美兩國的數據為例,對具體國家的不確定性進行研究,分析得出新冠疫情期間的不確定性較高,且美國的預測差距相比中國高1-2倍。第三是股市的波動,這個方法常用語研究預測的不確定性。該研究通過觀察過去10個交易日中的實際波動情況,把上海交易所的指數和標普500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的波動??偨Y該研究得出,新冠疫情導致了中國經濟比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增加遠遠低于美國,這依賴于中國有效的政府應對以及國有企業的支撐。
第三篇報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郭伯威,報告主題為“峰值電價的溢出效應”。郭伯威教授的研究側重于微觀層面,聚焦于電力市場,分析了峰值電價的溢出效應。本研究中的溢出效應不是宏觀經濟層面的溢出效應,而是分析在峰值電價的情況下,消費者和家庭作何反應,尤其是過度反應。本研究通過分析人口信息,發現如果家庭成員是老年人,峰值電價的影響較大;通過分析時間信息,發現工作日中溢出效應影響較大,夏天時溢出效應相比冬天時較大。最后,該研究通過分析比較不同家庭案例得出結論,峰值電價的出現會導致溢出效應,溢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家庭是否有認知的壓力或緊張狀態。
在12月12日分會場,本會場由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助理教授曹佳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林晨首先以“漸進式的市場化改變,行業政策和經濟增長: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發表主旨演講。
林晨的研究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了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和行業政策以及經濟增長的關系。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中國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的過程是從下游逐漸向上游產業進行移動,而中國的行業政策主要支持上游行業發展,即市場化的改革從下游行業開始,行業政策從上游行業開始。基于這樣的背景,該研究用理論模型來討論這項政策結合的有效性,同時進行場景分析來研究如果政策結合不同會有怎樣的結果。最后,研究得出結論,與上游相比,下游開展的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為明顯,且中國實際的政策組合相比其他三種政策的情境更加有效,換言之,“下游+上游”組合相比“上游+上游”、“下游+下游”、“上游+下游”來說是更為有效的機制。
本會場第一篇報告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高級研究員HitesAhir,他以“確定性的度量:從阿富汗到津巴布韋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國家”為題進行專題報告。HitesAhir的研究主要圍繞市場不確定性指數。專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在講不斷增加的不確定性,新冠疫情爆發后,國家政策制定者也不斷在討論這匯總不確定性會對自己的國家貿易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人們主要通過兩種方法對不確定性進行追蹤,一是根據市場波動,比如股市的波動,二是根據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該研究使用了經濟學人智庫所提供的國別報告來幫助評價和測量不確定性指數,構建不確定性衡量的體系。最后,該研究通過提取各個國別的指數,對關鍵詞進行復查,對比指數與其他不確定性指數,以及驗證指數與其他波動性追蹤的指數的關聯性,驗證指數與風險的指標等,來核對并評估研究所制定的指數體系。
第二篇報告來自美利堅大學客座教授劉玎倩,報告主題為“管理者注意力和杠桿動態”。劉玎倩的研究分析了管理者的注意力以及杠桿動態。大數據時代,涉及人工智能的運算和機器學習,只能借助技術和海量數據進行實驗。在海量數據中,管理者如何做決策是值得關注的一點。該研究主要關注管理者的財務決策,具體關注的指標為杠桿率。該研究對注意力的能力和分配進行測量,并提供明確的注意力能力的函數,接著分析管理者對于宏觀經濟沖擊的變化以及在此過程中注意力能力和分配的變化和與杠桿率的關系。研究發現,高的注意力總量會帶來更高的杠桿率,管理者注意力高則會通過學習新的東西來了解周圍的環境。同時從精力分配的角度來看,管理者可能更多關注宏觀經濟,降低杠桿率。
第三篇報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潘偉,報告主題為“數字健康與人工智能”。潘偉教授的報告主題為數字健康和人工智能。世界衛生組織2020-2024年的戰略中首先提出了數字健康的概念,現已受到全球廣泛關注。人工智能應用于數字健康,從普惠性上可以服務于更多群體,更多地區,有助于提升整個民眾的健康水平?;诖耍藗ソ淌谶M行了兩個數字健康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研究。其一,其團隊與武漢同濟醫院合作,針對不孕癥患者做了一個評分體系。該研究把不孕癥患者的質保通過一些手段構建起來并篩選,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的隨機森林方法,根據指標對病人的情況進行評分。其二,通過分析微博數據,分析疫情對于人們心理的影響。該研究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數據,通過網絡爬取86天內的十萬多條數據,研究在疫情情況下,如何在心理方面給予民眾幫助。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