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智庫:做好短期經濟的平衡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

2022-01-20 17:23 中國發展網
穩增長

摘要:一是指導思想還是要做好短期經濟的平衡和中長期的結構的調整,防風險和調結構的平衡。把中長期作為經濟增長重要的一個方向,不是簡單地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洽棠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月度數據分析報告(2022年1月)發布會在線舉辦,本次會議聚焦 “尋求三重壓力下短期平穩運行與中長期結構轉型的中國經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教授代表課題組發布月度分析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宏觀經濟運行仍需直面五大風險與挑戰。

五大風險包括:一是外部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很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經濟放緩后的全球政策和中美博弈等三個外部不確定性基本是負面的。二是疫情本身的壓力。國內疫情反復和結構性調整對經濟有一定下行的壓力。三是經濟增長約束帶來的壓力,在某些政策方面要考慮經濟平衡運行和平滑過渡,不僅要提出最終的目標和提出達到這個目標嚴格的管控,而是要達成和社會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能夠平穩過渡的有機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才能保證這種轉型的成功。四是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加速釋放,地產“灰犀牛”漸行漸近。黑天鵝和灰犀牛,當前“黑天鵝”是新冠肺炎疫情,“灰犀牛”是地產泡沫,刺破房地產的泡沫,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要做到有序,不是簡單刺破,而是要找到刺破它和轉換成功的路線圖,而不是以重大的經濟金融危機,以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破壞作為代價。五是整個社會的財務風險持續處于高位,在經濟社會政策選擇中總是會遇到兩難,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必須要采取寬松政策,這種放松就有可能導致債務的進一步擴張,形成更大的債務壓力和未來償還債務的風險,應對這個挑戰并不容易。

報告建議要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防風險的雙平衡:

一是指導思想還是要做好短期經濟的平衡和中長期的結構的調整,防風險和調結構的平衡。把中長期作為經濟增長重要的一個方向,不是簡單地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

二是從政策平衡來看,采取穩增長和防風險結合的“雙底線”思維,穩增長為主兼顧防風險,或者防風險為主兼顧穩增長,把雙碳長期目標和經濟短期目標結合在一起。

三是適當提高疫情防控政策靈敏度和靈活度,來提升防疫政策和宏觀政策的協同,要精準防控,保證經濟運行和保證人民生活和社會基本有序的運行。

四是中央提出要慎重出臺有收縮信號的政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的協調。穩增長的信號要明確措施要有力到位,要慎重出臺具有收縮信號的政策,要做好跨越周期的準備,為了更好地跨周期要做好一些逆周期的調節。

五是應該要清理房地產過去的政策,集中清理政策,要采取應對風險的措施,特別是要解決房地產預期問題,要避免房地產風險外溢和傳導,包括要建立房地產穩定專項基金等。

責任編輯:張洽棠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