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4個城市,都憑什么跨入了“GDP萬億俱樂部”
摘要:GDP突破萬億元意味著城市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區域影響力、輻射力進入新量級,對周邊地區能發揮更強的引擎作用。
編者按
2021年,中國取得不錯的經濟成績,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成功突破114萬億元,經濟增速達8.1%,位于全球第一隊列。這一年,廣東省東莞市GDP成功突破萬億元,我國“GDP萬億俱樂部”成員數量達到24個。其中,南方城市18個,北方城市6個,排名由高到低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長沙、鄭州、佛山、濟南、合肥、福州、泉州、南通、東莞、西安。
這24個城市人均GDP水平均已超越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其中排名前13位的“萬億城市”的人均GDP已超2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的水平。GDP突破萬億元意味著城市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區域影響力、輻射力進入新量級,對周邊地區能發揮更強的引擎作用。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的那樣,要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支持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如今,我國高質量區域發展布局更加完善,多個經濟增長極齊頭并進,許多“萬億城市”都成為所在區域的領跑者。這些城市為什么能領跑全國?他們的優勢在哪里,未來發展潛力如何?本報帶來一組關于“GDP萬億俱樂部”成員的報道,希望可以給讀者一些啟示。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孫弋弋
2021年,“GDP萬億俱樂部”24個城市中,北京、上海是4萬億元量級,深圳是3萬億元量級,廣州、重慶沖刺3萬億元,蘇州剛過2萬億元,成都、杭州沖刺2萬億元,武漢、南京、天津、寧波在1.5萬億元量級以上,其余城市都在萬億元量級上不斷成長。因此,如今中國GDP十強城市門檻已經提升至1.5萬億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GDP總量排行榜上的城市排名每年都會變化,城市間競爭激烈。
看向“頭部”城市,北京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產業,特別是生物醫藥的爆發式增長,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上海GDP實際增速略低于北京,但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制造業產值增長達18.3%,每千人擁有企業數位居全國第一;深圳增長質量很高,高科技和外貿出口作為支柱行業前景光明。
在邁入3萬億元的競爭中,廣州和重慶GDP的差距從2020年不到17億元擴大到2021年的337.95億元,“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地位沒有被撼動。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提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廣州向來以服務業發達著稱,重倉制造業利好南沙、黃埔、番禺等郊區新城。佛山、順德、東莞歷來注重實體經濟發展,都是全國聞名的制造業基地。
重慶作為我國西部重要城市和最大的直轄市也不容小覷,202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分別為28.9%、19.1%,針對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問題已經繪制了科技進步路線圖,今后5年的重點主攻方向得到明確。
蘇州2021年GDP為22718.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量級,增長約16%。蘇州科創板新上市企業數量全國第一,擁有代表世界數字化制造最高水平的全球“燈塔工廠”數量全國第一。制造業是長三角經濟增長的底氣所在。2021年蘇州、無錫等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都紛紛實現突破,分別超過4萬億元和2萬億元。
成都的未來發展值得看好,它是我國第四個常住人口超2000萬的城市。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都無疑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將和重慶一起,成為西南地區“經濟雙雄”。
此前多年,武漢GDP一直高于杭州,但2020年杭州反超武漢;2021年,杭州GDP總量達18109億元,武漢為17716.76億元。杭州作為產業城市、電商之都,有阿里巴巴、吉利控股、榮盛控股等頭部民企,民營經濟興盛,2021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27.1%。
“杭州市將繼續堅定不移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鞏固傳統優勢產業,保持行業領跑地位。堅持把制造業作為強市之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確保制造業比重和質效顯著提升;堅持把擴大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著力打造新型消費中心城市,積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杭州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這樣闡釋杭州的未來發展策略。
而武漢作為門戶城市,是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長期擔任中部六省的GDP第一城、人口第一城、科教第一城、工業第一城、消費第一城,如今仍然穩坐中部六省城市之首,GDP與長沙和鄭州拉開約5000億元量級的差距,合肥、太原、南昌則差得更遠。
天津作為直轄市之一,2017年開始經濟增長放緩,但2021年是過去幾年中增長最快的一年,應是天津淘汰落后產能,建立起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體系開始見效。
寧波和青島同為港口城市,又都是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GDP總量相差甚小,都緊貼1.5萬億元標準線下側,2020年寧波比青島多8億元,2021年多了459億元。“寧波要早日實現兩萬億元經濟總量目標,以補齊科技創新短板推動發展動能轉型、以加快新興動能培育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交通樞紐門戶打造推動城市能級提升、以世界一流強港建設推動開放優勢重塑是關鍵所在。”寧波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興景對本報記者表示。
一些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近年來經濟表現靚麗,例如長沙2021年GDP總量基本坐穩全國第15位,甚至有望追趕前面的無錫、青島等城市。近期國家正式批復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而以長沙為首的長株潭都市圈成為了中部地區唯一一個確定批復的都市圈。
作為山東省會,2021年濟南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智造濟南”,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5.9%。濟南提出未來將打造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兩個萬億級產業高地,支撐工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級,期望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000家,是2021年的兩倍。
安徽省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合肥依托“國家科學中心城市”優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量子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提前布局,成為近幾年的網紅城市,有“最牛風投之城”之稱。2021年,除了合肥進入萬億俱樂部,安徽省內的蕪湖、六安和池州占據了長三角GDP增速前三名。其中,蕪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6.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1.3%,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電子器件、鋰離子電池等高新產品產量增幅超30%。
看向福建省,省會福州實力不俗,2021年GDP再破一個千億元門檻,站穩了萬億元量級地位。而泉州是中國民營經濟大市,作為中國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擁有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群,GDP從5000億元到突破萬億元,僅用了7年時間。2021年福州GDP超過了泉州,作為省會城市,福州在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等獲批方面更具優勢。而廈門是計劃單列市,與深圳、寧波、青島、大連同級,也是福建的金融中心,但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比福州、泉州小很多,尚未能上榜萬億元城市。
鄭州與西安都是北方地區的“新一線城市”,也都是國家中心城市,從GDP來看鄭州比西安多了約2000億元。借力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航空港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河南自貿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戰略的“東風”,鄭州圍繞新興產業“謀篇布局”,全力打造電子信息“一號”產業,加快推進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智能裝備、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
而西安則是西北首個GDP破萬億元城市,也意味著九大國家中心城市GDP全部超萬億元。因為工業用地用水緊張,西安的工業短板短期內難以快速解決,2021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西安按下40多天“暫停鍵”,但西安仍保住了“萬億”地位。今年初西安砸下總投資2.5萬億元的“大單”,其中先進制造業及研發平臺項目306個,占據總項目清單的34%,主要包括國家先進稀有金屬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西安美暢制造基地、拓爾微電子產業基地等科創項目。
總的來看,2021年GDP量質齊升的城市,大多新興動能強勁,先進制造業比重較大,高技術產業帶動力增強。在新的一年,各地也不約而同更加強調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將新能源、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列為發展重點。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