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居安思危才能牢牢端穩“飯碗”
摘要:基于糧食安全,我國設定了18億畝耕地的紅線。其實,能源等初級產品均可照此設定自己的“紅線”,在利用“兩個市場”的過程中,超過了“紅線”就要亮紅燈,從而共同構筑起我們的“安全底線”。
王曉濤
去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同月下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而正在進行中的2022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確保糧食能源安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初級產品供給。
筆者梳理發現,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18億畝耕地“紅線”一詞2006年首次出現在官方公開文件中。2021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為1.65億噸,創歷史新高;近20年來,我國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煤炭、原油、天然氣進口國,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隨時會傳導到產業鏈,影響國內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最近3個月的時間里,如此連續、高規格地強調確保糧食能源安全、保障初級產品供給,意義非同尋常。
放眼看世界,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農產品、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的供給紊亂和短缺問題值得高度警惕。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世界大國,加強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既是現實所需亦是長遠戰略,事關國家持續穩定發展。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1.37萬億斤,創歷史新高;生產原煤40.7億噸,比上年增長4.7%,并已形成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8000萬噸;生產原油1.99億噸,比上年增長2.4%;天然氣產量累計值2052.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2%,連續5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鐵礦石產量98052.8萬噸,同比增長9.4%。審視原煤、原油和天然氣的產量和增幅可以看出,得益于一系列扎實而有效的增儲上產行動,我國煤炭、油氣等能源的生產和儲備能力穩中有升。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自然需要“開源”。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礦產等資源勘探開發,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保障初級產品供給。為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保障化肥等農資供應和價格穩定,給種糧農民再次發放農資補貼,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等。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不能不“節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墩摃r政疏》中說:“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不節,則乏。”然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幾乎人盡皆知,但糧食損耗浪費問題依然嚴重?,F實生活中,“扶墻進、扶墻出”的自助餐、“大胃王”吃播等均是浪費糧食的重災區,而以“光盤行動”為代表的全社會反食品浪費行動仍任重道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生產領域,要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2.7倍。如果1.3變成1.0,生產同樣多的GDP就能少用30%的能源。
其實,能源安全與碳達峰碳中和間亦有著緊密關系。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答記者問時介紹,我國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的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在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周邊煤電企業要堅持先立后破,建設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有序改造供電煤耗300克/千瓦時以上的老舊機組,建設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構成能源供給和消納的新體系。
基于糧食安全,我國設定了18億畝耕地的紅線。其實,能源等初級產品均可照此設定自己的“紅線”,在利用“兩個市場”的過程中,超過了“紅線”就要亮紅燈,從而共同構筑起我們的“安全底線”。
責任編輯:宋璟